在建筑设计学里,“之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墨尔本皇家科技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我专研了“之间”这个主题并开始探讨那些未被特别定义的空间的利用价值和它们可以被改进的方式。我开始在那些被高级餐厅塞满的巷子和那些被人们用垃圾唾弃的后巷里发呆,消化,然后再把他们閲览多几遍,让这些“之间”在我的眼里繁衍出另外几种被利用的可能性。
其中阿尔多.范.艾克(Aldo van Eyck)和黑川纪章(Kisho Kurokawa)(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机场KLIA设计师)两位建筑大师都有深入研究“之间”的运用。在咀嚼他们各自的论文之后,用自己尚未抚平的情绪和眼神重新浏览那些新与旧之间,人造与自然之间,里与外之间,上与下之间,和人与建筑之间的共鸣与对话。
“之间”在日常里出现於各种类别,尺度,和场合。我想一个城市的美丑善恶和它赋予人们的第一印象和面貌都是和这些空间被使用的方式息息相关。
把这个城市活成日常之后便开始熟悉这里的后巷和小径,从此只要想避开人潮时都会一个人转进各个小巷去到达心里的目的地。穿梭在巷子里流浪过了别人的屋檐和桥梁,在光和影之间,虚与实之间,内与外之间行走的时候总是会时不时往上方看去。我一直觉得在建筑与建筑之间留一个空间作为人行走道,然后在上方又把建筑链接起来是一件很常见却很有趣的做法。走在上方的行人因爲下方的人群走过而开始留意或是放缓脚步,交接的行走路线和视线的连结都是这个空间创造出来的价值。
商店与商店之间成为了行人吃饭喝酒品甜点的去处。因为比较隐秘所以即使在繁忙吵杂的城市里也可以享有一刻宁静。
在这些空出来的空间(voids)里用桥来拥抱彼此,刺激更多的眼神交换也能让呼吸和脚步放缓,让行人有个暂时逃避拥挤人潮的去处。购物者在桥上休息,服装部的商家摆设人体模特儿,也有人在这里閲读。这种从人群的“主要流向”(main circulation)分支出来的次要流向(secondarycirculation),是购物广场里重要的休息站。
在你生活的地方里又有着什麽样的“之间”呢?不管美丽或是简陋,这些被时间雕塑出来的人文和街景模样都值得我们去好好探索和了解,建筑和人之间才得以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