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很多住宅区皆以花园(garden)为名,据说源于英国的埃比尼泽•霍华德爵士(Sir Ebenezer Howard)在1898年所提出的“田园城市”概念。而这个概念的提出,又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工业革命。
1760年,英国兴起工业革命,彻底打破封建制度的同时,科学技术也取得突破,大量机器被制造出来,人类迈入工业时代。到了1870年以后,科技的突飞猛进,又揭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帷幕,工业化发展也从西欧和美国推向世界上更多地方。
埃比尼泽•霍华德爵士生于1850年,先后见证了英国和美国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弊端,特别是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于是,带有乌托邦思想的他便提出了“田园城市”这个影响深远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将人类社区包围于田地或花园的区域之中,平衡住宅、工业和农业区域的比例”的一种理想的城市规划概念。
埃比尼泽•霍华德爵士可不是说着玩的,他在1899年成立了花园城市协会。1903年,他在支持者的资助下,在伦敦以北打造了列治沃(Letchworth)这座城市,耗资10万英镑。1920年,他又打造了威尔温(Welwyn)这座花园城市。尽管这两座城市并未能完全体现他的概念,然而“田园城市”终究在当时道出很多人的心声,因此这个概念很快就传播开去。
二战以后,英国推出的新城镇法案,奠定了大量建设花园城市的基础,这也就是今天世界上存在许多以“花园”为名的住宅区的原因。当然,这些“花园”也仅仅是讲究绿化的住宅区,与埃比尼泽•霍华德爵士最初那大气的“田园城市”概念是不同的产物。
百多年后再回顾埃比尼泽•霍华德爵士的“田园城市”,它仍然是乌托邦,却又是人类向往之处。廿一世纪的人类尽管迈入了资讯时代,但工业时代并未结束,工厂依然林立,空气污染继续逼向危险水平,环境专家警告再三。
同步出现的现象是城市化。人口大量流入城市,造成城市人口密度迅速提高,尽管创造了人口更为集中的市场经济,但人类的生活品质也因为过于拥挤而下滑,很多城市里的人或许物质不缺,心灵上却总是开心不起来。
试想,只不过两三百年前,人们还居住在青山绿水的农村,过着悠闲缓慢的生活。即便当时的物质不富裕,也比较清苦,但生活是单纯的,人情味也是浓厚的。当人们离开山林和土地,住到人挤人的城里,在我们的基因记忆里,却仍然怀抱着青山绿水。我想“田园城市”的概念可以打动人心,正基于这份情愫。
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把“健康的环境”,等同于“大自然”。这个心理诉求上的大自然,当然不是原始时代那个随时会有一只野兽跳出来把你吃掉的大自然,而是不存在危险,放眼都是绿色,绿色中还有各种颜色的花朵,以及飞舞着或走动着或游动着可爱的小动物的自然。这样的安全“大自然”,也就被构想成“花园”。
从19世纪到今天,住宅区除了布满钢筋水泥的房舍,还必须在房舍与房舍之间缀以花树草木,提供人们休闲的绿色空间,这几乎已经是打造住宅区的不二方程式。仿佛在拥挤都会中奔忙一整天,驱车回家经过住宅小区高高竖起的路牌,瞄一眼路牌上的“花园”二字,心里即刻就充塞了新鲜的空气。
也幸好,人人心里有一座花园,而每座花园里都有一个家,世界就至少有一个足以抚慰心灵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