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主页 > 人文专栏 > 你还记得笔友的名字吗?

你还记得笔友的名字吗?

关于交笔友这回事,是少年时代的生活乐趣之一。前几天和一位中学同窗小聚,聊起校园趣事,就提到这个早已在记忆中褪色的往事。

写信是那个时候的生活技能之一,我们没听过互联网,没有社交媒体,没有短讯,煲电话粥会被挨骂(电话费昂贵),甚至连手机都还是处于“大哥大”类似上战场的军用电话。因此,写信给外地的朋友,游子写信给家人,商家生意往来也写信,是非常普遍的事,也是当时最经济的通讯方法。

那个时候,交通不方便,学生大部分搭巴士上学,而巴士动线不完善,所以我们的生活圈子都是属于学校的同学和邻居,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少年们,交笔友也是一个探寻外面世界的一个管道。如果交到志同道合的笔友,在纸上也可以无所不谈,尤其是身处叛逆期的我们,心声无法向家人抒发,笔友成为一个适合的对象。所以关于写信这回事,并不会难倒那个时候大部分的中学生。而写得最多的,应该就是给笔友的信。

图/http://m.bz55.com

当时的报章每周都有一到两次的征友圈专栏,只需要剪下表格,填上个人基本资料和嗜好,寄回去给报馆即可。然后,就抱着满怀期待的心情,每天翻阅报纸查看自己的征友栏有没有刊登出来。一旦刊登后,有一天你就会发现,家里的邮箱突然被四面八方的信件塞满。如果数量太多,邮箱装不下,邮差叔叔还会好心把所有的信件装进塑胶袋内,再扔进车房。

当放学回家见到那一大袋的信件,心情绝对是非常雀跃欣喜的,比起接收生日礼物或圣诞礼物的心情还要兴奋。这种感觉跟你在面子书获得上百个赞是不同的,至少很有真实感,是被人接纳的那种真实感。毕竟,今天我们在面子书上按赞是属于随性的动作,但要写一封信给人,则至少需要花一点时间,动一动脑筋。

收到那么多陌生人来信征求成为朋友,感觉虽然有点轻飘飘,不过还是宁缺毋滥,只挑选感觉上不错的几个来回信。自此,笔友的往来信件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当年的笔友就如今天在面子书上的朋友,只是我们的交流是一对一的,而且需要时间等待。因为一封信寄到笔友那里,如果他/她有时间马上回覆,也需要多一个动作,就是去邮政局寄信,由此可见我们为何那么珍惜笔友的来信。

交笔友的过程,也会有一些“趣事”,例如通常遇到的,用假身份交笔友,虚报年龄,寄假相片给笔友(自知见不得人),胡乱吹嘘自己的本领等等。

而笔友交往一段日子,有的人会相约出来见面,有点从“线上到线下”的感觉。一些人就因此成为好朋友或者情侣。因为在过程中,情窦初开的少年们自然对交笔友怀有一点爱情的憧憬。

笔友的这种身份,带着几分神秘,特别是还没有约见之前,你根本无从查实,不像今天面子书上的人肉搜索行动。开始书信来往时,谈话之间或许有保留,但时日久了,信任度提高后,往往也可以成为交心的朋友。

交笔友这种活动什么时候消失了?我不知道,好像不知不觉在岁月中慢慢退场,当年的笔友们也许也忘了这个有趣的“朋友圈”吧?而你还记得自己的笔友叫什么名字吗?

那位中学同窗告诉我,其实交笔友的活动还是存在的,只是从报章的征友栏移动到手机交笔友的apps上面,面子书等社交媒体其实也是属于交笔友的“转型”产品。不过,这些交笔友方式快捷的多,少了过去传统的“等待期”。

交笔友的乐趣,在于等待之后,收到对方写的信。也许今天我们也已经不习惯这样的通信方式,发个电邮对方马上就可以收到,甚至现在大家也少发电邮,直接用whatsapp或微讯,我们需要更快的方式连接对方。

消费者也是一样,大家习惯不愿意等待,因为生活时间宝贵。“即时”成为共同的生活需求,这也是传统媒体面对最大,也无法跨越的鸿沟,而这也正是当今网络媒体的强项,用手机拍下现场状况,附上短文上载,马上就可以形成一题新闻。

因为认为消费者不愿意等待,商家在提供商品或服务时,就花心思在缩短等待期,让这个变成竞争优势。可是,当“快捷”在生活中屡见不鲜的时候,消费者会不会又开始怀念过去需要等待的时光呢?就如一位朋友说的,潮流总是来来去去,过去十年有人预测键盘将代替写字,可是现在写字反而成为一种品味的潮流;又或者,电子阅读现在反而需要面对纸本书的市场竞争。

我们今天不交笔友了,因为不再用笔写信;我们上网交网友,因为天天都在网上生活。

 

Oh hi there 👋
您就是我们要找的人!

欢迎免费订阅一起吃风 My Easy Moment,提供人文旅游阅读内容,也筹办各类人文旅游活动。成为订阅者,每逢上载新内容或活动都会自动将讯息推送给订阅者,日后还可以享有特定优惠。
步骤很简单,只需输入姓名和电邮地址,就完成订阅手续。当然,如果事后觉得内容并不适合您,可以在任何时候一键退订。

We don’t spam!
Your information is strictly for our internal use only.

陈柔
『慢活时光』编务总监。文化人出身,却曾经走转多个江湖——搞过传销、办过咖啡馆、进过媒体业、投身印刷产业,靠着过人的观察力,时常提出洞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