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或听见有人以“原汁原味”形容某种食物或事物,我会很自然的拿出心里的放大镜检视写字或说话之人,是以何种凭据断定那是“原汁原味”。
尤其看美食综艺节目,上节目的明星艺人们充满期待或诚惶诚恐(想不通试吃食物为何要做此神态),慢动作把食物放入口中,然后突然露出被电灼或被车轮碾过脚板那种看来痛苦(其实对方是要表示惊喜)的表情,接着就是一连串听起来夸张无比的“评论”,很常听到的就是“原汁原味”。
我很好奇在这些人眼中,“原”字何解?推想指的应当是舌尖上的回忆,那大概是小时候对某道食物的记忆,又或者去过食物的原乡吃过原乡的同一道食物。如果是前者,在你出生以前这道食物该是什么味道,你知道吗?如果是后者,你确定在食物的原乡所吃到的真是“原味”吗?
“原汁原味”不止是食物的形容词,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比喻事物本来的,没有受到外来影响的风格”。这短短两行字的解释,说明要达到原汁原味的境界,那是难如登天。
就食物来说,不妨以目前风靡全球的川菜为例。一听到川菜,唾液就会大量分泌,尤其嗜辣的舌头更是蠢蠢欲动,迫不及待挑战麻辣风味。然而根据资料,川菜原本重视调味,但却不以麻辣为原汁原味。大抵要到了明代末期,菲律宾的辣椒传入中国,川味才火辣起来,颠覆中华菜系传统讲究调味料不可以压倒菜肴原味的原则。
还有一提起咖啡,多数人大概想到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当然也会想起意大利人嗤之以鼻的星巴克老巢美国西雅图。实则咖啡的发源地与这些地方都无关,而是非洲,据说最早种植咖啡树的是埃塞俄比亚。所以,优雅的喝一杯意大利咖啡吧,对不起,您喝的不是原味。
我想起很久以前的一件事,有位老师在课堂上嘲笑马来西亚人的华语不够纯,参杂了很多马来语,他举了一例说华人吃糕点喜欢说“吃kuih”,kuih字正是马来语的糕点。当时听得愣愣的,打从心里认定这是华人借来的马来语。后来很多学者的考据证实,马来语中kuih反倒是借自闽南语的“粿”,而粿正有“米制成的糕点”的意思。
文化的生成,是一种经年累月的集体创作,很难被刻意制造。文化也非静止不动,而是不停流动,当接触其他文化时产生碰撞和交融。粿和kuih的关系是最好的例子,而辣椒入川、咖啡占领欧洲人的味蕾,都是证明。明白了这点,大概也就不敢轻易脱口说出“原汁原味”这种话了。
人的记忆太短,文化太悠长,时间拉长了容易起雾,看不真切,但切记我们所见所闻未必就是最早的原版本。不久前读过一篇文章,里头有一段大意是说:要吃原汁原味的食物,那就回到原始人的时代吧!
有点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