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晋爪哇面 一名据说源自一位早年在甘蜜街摆档的豆莫先生(Wak Domo),如今已经成为古晋马来民间一道流行面食。虽说古晋爪哇面类似西马的马来卤面,但是烹调手法、口味和吃法还是有所不同的。
爪哇人很早以前就抵达砂拉越,在首府古晋留下爪哇街、爪哇路和爪哇村等名字。而古晋老街对面,砂拉越河岸有一座波央村(Kampung Boyan),据说早年也是东爪哇博亚人(Boyanese)聚居的村落。
此外,古晋有一道在马来民间很流行的街头面食叫爪哇面(Mee Jawa),那是经烫熟的碱水黄面,撒上豆腐卜、牛肉、豆芽和水煮蛋,再淋上由咖哩或马铃薯或番薯熬煮而成的酱汁,最后加入辣椒、香菜和油葱就可以上桌了。
来自西马的朋友一吃,说这其实就是当地的马来卤面(Mee Rebus)。两者虽相似,口味还是有点不同,古晋的爪哇面比较不甜腻,而且吃法习惯再加上三两支沙爹(Satay)烤肉串并淋上沙爹酱,而沙爹又是一道相传来自爪哇的烤肉。
……因为爪哇,所以得名……
根据多方调查,古晋爪哇面最早是一名爪哇人——豆莫先生(Wak Domo)在卖,或许由此被叫成爪哇面。而豆莫先生的后人目前仍在古晋海唇街的新华园茶室售卖爪哇面,传承至今掌理档口生意的密啦(Mira)和姐姐燕(Yan)已经是第三代人。
密啦的祖父密诺(Mino)迎娶了豆莫先生的妹妹,因此豆莫先生的爪哇面就经由密诺及其媳妇——也就是密啦的母亲拉芭(Rabak)传承下来。根据密啦的说法,“Wak”在爪哇文是“先生”的意思,因此他的这位舅公的名字叫Domo。
豆莫先生估计出生于1900年前后,在1980年代去世。至于他是从爪哇来到砂拉越,又或者是在砂拉越土生土长则不得而知。密啦从长辈口中得知,豆莫先生长期居住在距离古晋市区12哩的一座爪哇村落,其爪哇面档则位于古晋老街的“一块钱市集”(Ceko Market),即老古晋人熟悉的甘蜜街菜巴刹。
……Ceko市集,开枝散叶……
“巴刹”源自马来语pasar,即市集或市场的意思。这座甘蜜街菜市场建于1880年代,早年是砂拉越最大的零售和批发市场,各族小贩和客户在里头进行买卖,其中包括不少熟食与咖啡档口。如果推算没错的话,豆莫先生早在二战以前就在此处卖爪哇面。
1946年,密啦的祖父在海唇街的新华园另起炉灶,也卖起了爪哇面。而密啦的母亲则继续在甘蜜街市场协助豆莫先生,并继承了其生意。直到2008年,甘蜜街市场拆除以后,这家人才将生意集中在新华园。
“从我的祖父到母亲,再到我和姐姐,我们都坚持沿用舅公豆莫先生的做法。虽然爪哇面和西马的马来卤面相似,但是马来卤面比较甜,而我们家的爪哇面不用番薯,而是以咖哩勾芡。这么多年下来,有很多老顾客一直习惯吃我们的面。” 密啦说起自家的祖传爪哇面,眼神里闪耀着神采。
……沙爹加入,创意吃法……
话说2008年以后的“Wak Domo”爪哇面,尽管灵魂不变,但还是有了新搭配。比如加上沙爹烤肉串一起吃,而且他们家的沙爹烘烤够味,肉汁甜美,密啦说由其舅舅——胡辛先生(Pak Husin)掌理。胡辛早期也在甘蜜街市场卖沙爹,市集拆除后才搬迁到新华园,因此有了与爪哇面搭配沙爹的创意。
至于坊间马来同胞也喜欢在吃爪哇面时,淋上黑酱油或特调辣椒酱油,爽朗的密啦笑着说:“那是后来的吃法,原本的爪哇面不是这样吃的。”
话语之间,又有一份坚持。
海唇街拉芭(Rabak)爪哇面营业时间:
每日上午8时30分至中午12时正。每逢周日休假。
海唇街拉芭(Rabak)爪哇面营业地点:
新华园(Syn Wah Hui Café)
86, Jalan Main Bazaar, 93000 Kuching, Sarawak.
海唇街拉芭(Rabak)爪哇面谷歌位置:
https://goo.gl/maps/35R9z3QyCg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