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晋老街 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甚至更早——人们已经在这里聚居,而且开始从事商业活动,街巷慢慢的出现了。这些纵横交错的街巷,经过岁月洗礼,每个路牌上的街名,背后都藏着有趣的老故事,记录着过去百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
故事太长,当然无法一次说完。本文以“剪辑”的方式,把老故事摊开来,让你透过图文走一趟有温度的老街。
海唇街 Main Bazaar
被誉为“砂拉越第一街”,出现在19世纪中期的海唇街,坐看繁华的商港,出过砂拉越的许多名门望族。英文名 Main Bazaar(主要市集)道出这条街道的江湖地位,百年前它还曾经有过的名字包括老巴刹(“巴刹”是马来语,市集之意)、福建人的港墘、潮州人的顺丰街。进入20世纪,它又出现过海墘街,大概到了1960年代起,海唇街就逐渐成为官方的中文路名。有趣的是,这“唇”字,推测源于客家话的“漘”字,即边缘的意思。

亚答街 Carpenter Street
亚答街是海唇街的后街,“亚答”是一种棕榈叶,在热带地区很普遍,早年的店屋或住宅常用它来盖屋顶,通风凉快。亚答街也是19世纪中期的老街,因为当年街上多木匠,故英文有木匠街之称,而潮州人当时也称之为木扣街。

友海街 Ewe Hai Street
这条街的两排双层店屋建成于1889年,由当年的福建大老王友海所建。王友海(1830—1889)祖籍龙海县角美白礁村人,出生在新加坡,1840年代到砂拉越谋生,创办商号,也创办了福建公司(公会),同时被委任为砂拉越华人甲必丹,是当代砂拉越的华人大老。王家可以说是砂拉越华人的第一家族,后代如王长水、王观兴、王其辉及王长水的女婿黄庆昌等,都曾经是砂拉越举足轻重的人物。

花香街 Wayang Street
这条街道是早年福建人聚集的地盘,曾经有过福顺街一名。由于福建人的广泽尊王庙(凤山寺)在此,庙的对面建有戏台,经常上演酬神戏,吸引邻近的华人和马来人到场观赏,因此马来人将这条街唤为 Wayang,即戏剧的意思。中文“花香”,显然由此音译。有趣的是,这条街上还出现过两家戏院,著名导演蔡明亮的家族早期也在街上卖面。在民间口语中,由于过去此处牛屎满街,有人也戏称它为“牛屎街”。

神庙街 Temple Street
这条街在1928年以前原本是古晋河,砂拉越河的支流,也是古晋市名字之由来。河流填平建成马路后,由于著名的寿山亭大伯公庙就在街头,因此就命名为神庙街。

猫眼岭 Jalan Bukit Mata
猫眼岭是一座山丘,这里的猫眼指的其实是龙眼,由于龙眼果核乌黑晶亮,马来人就把这种水果称为猫眼果(Buah Mata Kucing)。事缘这座山丘早期长有一些龙眼树,因此得到猫眼岭一名;山下的河流也因此得名,音译成中文就成了古晋河。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就明白了,古晋一名虽从马来话猫(kucing)音译而来,实则是跟龙眼有关。

中国街 China Street
古晋老街在早年原本就是中国人聚居的地方,因此出现一条街特别以“中国”为名,确实很奇怪。根据考究与推测,或许和砂拉越官方认可第一位抵步的华人——广东人刘直有关。刘直早在1820年前后跟几位同乡抵达古晋,初期务农,接着曾经为砂拉越白人拉者服务,后来自行经商,其创设的商号聚隆直记就位在中国街。

下横街 Bishopsgate Street
下横街是一条贯通海唇街与亚答街的横街,中文名字由此而来。街的尾端,紧贴英国圣公会园区的后门,主教与神职人员经常透过这扇门就近前往海唇街购物,此门被唤为主教门(Bishopsgate),横街就成了“主教门街”了。

大井巷 Upper China Street
大井巷与中国街相连,只不过中间隔着亚答街。这条巷子的名字明显透露与一口水井有关,水井位置在街的尾端,早在1930年代已经填平。根据当年的目击者说,水井直径有六尺宽,堪称是真正的“大井”了。

敦阿邦哈志奥本路 Jalan Tun Abang Haji Openg
这条路以马来西亚成立后,砂拉越的第一任州长敦阿邦哈志奥本为名,他是马来社群德高望重的领袖。然而,在1963年以前,这条路被称为大石路,是全长3哩的道路,也是早年从古晋市区通往郊区的主干道路。大石路一名,与位于2哩半处的一面峇都吉央(Batu Kinyang)神石有关,传闻这块暗黑色的石头有神力,而且会“长大”。如今,大石路只剩下半段,上半段已经成了敦阿邦哈志奥本路。

甘蜜街 Gambier Street
甘蜜街大约在1880年代出现,是潮州人汇聚的地方,早年潮州人叫它长兴街。由于街道出现时,正值甘蜜好景,街上的杂货店几乎都在卖甘蜜、煮甘蜜,因此得名。甘蜜是19世界下半叶的经济作物,是一种灌木植物,又称为“阿仙草”,可以作为鞣皮、染色、药用等,后来还被指有壮阳功效。

印度街 India Street
印度街和甘蜜街同期,尽管街上以华人店屋为主,但因为在那以前,这里是一批印裔穆斯林的村落,建有一座1834年的清真寺,因此店屋建成后命名为吉宁街(Kling Street)。1928年,当地印裔社群认为吉宁带有贬义,因此将之正名为印度街。这里的印裔先辈,早在19世纪初已经从南印度来,主要从事香料和布料买卖等,至今依然。

汉阳街 Khoo Hun Yeang Street
汉阳街的店屋是在20世纪初,由邱汉阳所建。邱氏并非砂拉越人,而是来自槟城的望族,其父亲邱天德是19世纪“建德堂”的大哥,在槟城富甲一方。邱汉阳在完成古晋的工程数年后,在印尼棉兰死于一场车祸。

马吉街 Market Street
马吉是 market 的音译,源于这条街上很早就有小贩市集,人们称为露天巴刹(Open Air Market)。早年,华人店屋从海唇街起,朝西移动到马吉街,再过去就是马来村庄了,因此马吉街又有另一个叫法,华人管它叫“公司尾”,意即“华人公司的尾端”。

爪哇街 Java Street
与马吉街背靠背的爪哇街,原本是爪哇人的聚落,在20世纪初由当时的传奇闽商杨源抄在这里建了一排店屋,并在店屋前面扩建了一座万福码头,早年是忙碌的商业码头。爪哇街的尾端是船坞,船坞未建之前,是隔邻清真寺的坟场,华人都习惯将坟场称为“公司山”,于是便将爪哇街称为“公司山头”。

警营路 Barrack Road
1930年,警察总部和宿舍迁移至警营路,这条路因此而得名。当年,观看警察在草场上操练,是古晋市民的一项“余兴节目”。

万福巷 Ban Hock Lane
万福巷是位在印度街旁边的一条小巷,店屋由万福公司承建。万福公司的杨源抄,是当年一号传奇人物,曾经因为救了白人拉者一命,而获得拉者协助,在商业上大展拳脚,建立商业帝国。可惜的是,富甲一方的万福版图最终因管理不善,而迅速崩毁。

开裕巷 Kai Joo Lane
开裕巷是印度街另一条小巷,由潮州人张开裕(Teo Kai Joo)所建。张氏不止是成功商人,很得白人拉者器重,也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才子,尤其写得一手好字,在古晋老街留下不少墨宝。张氏家族人丁兴旺,后人中也出了不少成功商人与艺术家。

牙达街 Gartak Street
古晋过去曾经有一条牙达河,是砂拉越河的支流,在20世纪初让路给当地发展计划,仅保留一条街道名字,作为纪念。

电力街 Power Street
电力街的名字,源于一座发电厂。那是1921年,砂拉越白人拉者在当地兴建了砂拉越的第一座发电厂,采用煤炭炉发电,供应古晋所需的电力。发电厂在1964年拆除后,兴建了古晋第一座购物商场电星大厦,至今仍在营业中。

回教堂路 Jalan Masjid
回教堂路是通往大清真寺的一条道路,这座清真寺曾经是砂拉越官方清真寺(State Mosque),也是砂拉越年代最为久远的清真寺之一,在1840年代或更早以前就存在了,曾经数度大整修。

麦陀鹅路 McDougall Road
白人拉者建立政权以后,邀请圣公会到砂拉越传教,麦陀鹅主教和夫人在1848年来到砂拉越,他本身是一位宅心仁厚的外科医生。麦陀鹅夫妻俩不但创办了圣多玛大教堂,也先后开办圣多玛男校和圣玛丽女校,而麦陀鹅路就位在教会园区与学校之间。过去,可以完成中学教育形同已经接受过高等教育,因此民间将麦陀鹅路称为“大学岭”。

浮罗岸路 Padungan Road
浮罗岸是砂拉越河的其中一条支流的名字,这里原本是马来村庄,1920年代白人拉者决定开发这个区域作为商业区,福建殷商宋庆海就带头在这里兴建店屋,成为古晋第三个老街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