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阅读一座城市的细腻度,或许可以从其公共空间开始。为何这么说呢?
在台湾留学四年多的时间里,感受到台北人生活步伐比起家乡马来西亚古晋来得快,但奇怪的是,大家却能够在城市中慢下脚步穿越不同空间。这归功于便利的公共交通系统如公车、捷运、Ubike等,还有完善的行人道系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我认为在公路上的速度不同,造就人们用不同方式去阅读、体验及发现公共空间的生命力。试想,若生活中的主要代步工具为汽车,有多少人会发现一处转角的美丽而把速度慢下来驻留?反之,若我们在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靠双脚就能到达目的地,这步行的速度比起行驶汽车在路上来得慢很多很多,而我们却能够完完全全去感受所有经历的空间,更可能为了美丽而驻留。
城市里那些闲置空间,比如高架桥下的空间,是否有重新利用的可能性,并赋予它蓬勃的生命力。我们必须更深思熟虑的进行发展规划,而非一味的因为地大而理所当然大规模开发与建设,人口却始终龟速般成长。当建设的规模与人口成长不成正比时,这无疑是对环境造成浪费。
“如果设计只是促使消费的手段,我们应该拒绝设计;如果建筑只是为了彰显社会和资产阶级的所有权,我们应该拒绝建筑;如果建筑和城市规划只是形式化了当今不公不义的社会分化,我们应该拒绝这个规划和这些城市─直到所有的设计活动都是企图朝向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届时设计应当消失了。我们没有建筑也能活下去。”(Adolfo Natalini, Superstudio, AA London 1971)
台北市建国高架桥底下每个周末都成了花市及玉石市场;福和桥下也有跳蚤市集及河滨公园供野餐。桥下的空间被置入人为活动之后变得生机勃勃,好不热闹。
韩国首尔的汉江桥下也成了首尔人的运动及野餐基地。仔细观察,在那裡使用空间的人从小孩到大人、朋友成群结伴、情侣以及小家庭等,不缺情调,吃的吃、跑的跑,野餐的人几乎都拿着韩式泡面。运动跑道及公共健身设施设置在桥下供市民享受户外健身之乐。
回头看离我家不远的高架桥下,是不是有这样的机会成为充满活力的地方呢?值得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