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爸爸带着我们到街角的咖啡店,我看到当时的大人们,把咖啡倒在咖啡杯的碟子里,放在嘴边慢慢品尝,咖啡的香气和着白色的烟唤醒早晨的时光。
那时候,咖啡店的桌上,一定有几粒煮熟的鸡蛋和一些糕点,顾客随意吃了,才叫老板来结账,我在这种的交易环境中,看到了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信任。
有时候,可以见到一些干粗活的工友,不是坐在椅子上,而是蹲在椅子上喝着咖啡,吃着鸡蛋糕点。小时候不明白,问爸爸是怎么一回事?爸爸说,因为之前日治时期,局势动荡,这些人都在逃难生活中度过,分分钟要躲避日军,所以就算吃东西也保持警戒的姿势,可以跑得更快,现在局势安定了,但是习惯已经养成,改不了了。
是不是这样,所以这些工友保持蹲着的姿势喝咖啡?我不懂爸爸的答案是不是正确的,但我选择相信他的解释。长大后,我从中了解到,一旦习惯被养成,就不容易改变。
行销也是如此,让客户习惯了你的服务或产品,消费体验会继续在往后的日子里,引导客户在潜意识中选择你的产品和服务,但先决条件是产品要好,服务用贴近人心。
上了中学后,无意间发现我们熟悉的咖啡店有了一点变化。咖啡店桌上没有了鸡蛋和糕点,但是店里多了一些买面食和鸡饭的摊位,蹲在椅子上喝咖啡的人也不见了。
那时候除了海南咖啡,我的日子里出现另外一种咖啡,称为即溶咖啡。每天早上,打开玻璃罐子,咖啡香味扑鼻而来,带酸的深褐色液体开始在嘴里释放咖啡的香味。
不久之后,三合一咖啡开始迅速进入咖啡消费市场,因为价格便宜,冲泡方便,这个新咖啡产品俘虏了消费者的心,也引发即溶咖啡的市场战争。
♦
记得离校后,和同学们开始接触到卡布奇诺、拿铁、摩卡等意式咖啡,掀开我的咖啡新旅程。当时其实对这些咖啡名称很陌生,完全搞不清楚到底是什么。
那时候,城里开了家意式咖啡馆,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去光顾,我忘记那杯卡布奇诺的味道,但还记得当时的心情,感觉非常好,这也是后来萌生开咖啡馆念头的种子。
在经营咖啡馆的两年日子里,收获最大的,是那天天洋溢着咖啡香气的生活记忆。
意式咖啡喝了十年后,在两年前,我从面子书上看到了现在在欧美风行的胶囊咖啡。据说这种“咖啡模式”在八十年代已经出现,直到近十年内才迅速火红起来,每天早上欧美国家消费至少四亿颗胶囊咖啡。
现在有许多的高级餐厅开始舍弃意式咖啡机,选择采用胶囊咖啡,包括一些米其林三星级餐厅。
也许你会认为,餐厅里使用胶囊似乎不对头,部分原因在于,菜单上里的美食都讲究创意和精心准备,咖啡机却简单得是个傻瓜都能用,两者不大和谐,破坏了手工的精致感。但餐厅里的葡萄酒和奶酪也是他们买来的。餐厅自己没法做好的东西,就去采购,咖啡有什么必要例外呢?
做出一杯好的特浓咖啡很困难,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出问题。就算你买的是最好的咖啡豆,一旦打开袋子,就开始氧化变陈了。磨成粉之后,这个过程来得更快。胶囊咖啡真正实现的,是系统性地消除了咖啡制作过程中所有可能产生问题的环节。
举例来说,传统意式特浓咖啡的米黄咖啡脂只能持续两分钟,胶囊咖啡却能持续 15 分钟,如果你喜欢冷咖啡的话,这简直太棒了。
♦
跨国公司找到了办法,让机器能做出媲美优秀咖啡师做的咖啡,但确实不能创造个性化的咖啡要求。
当然,胶囊咖啡也引发一番论战,例如胶囊不环保、好咖啡还是要靠手工冲泡才显得“艺术感”、价位比三合一咖啡高等问题,这些都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
我爱喝咖啡,但不是一个很懂品味咖啡者,也不太会分辨好坏,对于咖啡豆的认识更是幼儿园程度。我喝咖啡的主张,就只是喜欢咖啡这么简单,有时候逛超市,我喜欢去按咖啡包装袋,让咖啡香味从泵口释出,深深吸一口都觉得很美好。
喝咖啡是一种生命的旅程,时代向前走,传统也会迎合市场的改变而衍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我相信创业也是一样,创业者在时光旅程中掌握先机是一门学问,也是让旅程继续下去的理由。
How pretty! I just LOVE those hydrangea plates!Would you consider creating your version of the floating tablescape and netering it in the contest? I know you would do something beifuautl!Happy Thursday!;-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