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主页 > 人文专栏 > 大师不是天才,只是刻意练习。

大师不是天才,只是刻意练习。

这些年,因为从事纸艺创作与教学的工作,教学相长,再加上同时也涉猎一些其它好玩的新鲜事,我对艺术的学习有了不同于过去的体悟。这其中一个最大的体悟就是发现到“刻意练习”的重要

2011年,我第一次接触衍纸艺术。那时我是近乎疯狂地爱上,常常三更半夜不睡觉坐在书桌前握着工具与纸条练习卷出一圈又一圈的松卷。自学衍纸的我其实那时只是凭着一股做科研不轻言放弃的傻劲,在不断的失败和不完美中一次又一次地改进并调整自己技术。孰不知当时这个枯燥练功的过程原来就有点“刻意练习”的味道在里头。

想要提升水平,就必须有目的的练习。(图 / 马湘茹)

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理论是近一两年由K. Anders Ericsson心理学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一个人能否从新手变成某一领域学有专精的专家(expert)不取决于他是否做了大量的练习而在于他是否有进行刻意的练习。教授在研究体育、音乐、国际象棋、医学、军事等不同领域中杰出人物如何获得杰出表现的过程里,得出所谓的“天才”其实不外乎刻意训练的结果。

不同于“一般练习”长时间不断地重复同一个动作或技能,“刻意练习”只专注在提升能让自己成为专家或需要改进的特定技能上。这是一个有目的的练习,而且在这过程里如果能有教练立即的指正与回馈(coaching feedback),进步更快速。换句话说,要成为一代大师,奉行过去practice makes perfect的苦练盲练是行不通的。着重如何练、怎样练、练什么而非练多久的“刻意练习”才是王道。

刻意练习不是机械式地重复练习。(图 / 马湘茹)

以我自己学习西洋现代书法的经历为例子,一开始我也是自学,参考一些书籍、看看网上的教学视频。这样经过了好几星期的练习,我也可以写一些比较“像样”的花体字。虽然那时我的水平还不是很高,但我的确可以感觉到自己的进步,比如从不会握笔写字母到可以写一个完整的word,这是因为我掌握了容易的技能。

可是,后来写着写着我很快发现,不管我之后再怎么练习,我的水平一直就是提不上去。每一次写字,我都会发现自己的字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弱点总是一再地暴露出来,我却不懂得该如何改进。那个时候,真的觉得挫败不已。

在学习的过程里,我们很常就是卡在这一关头。如果我安于之前那个勉强会写字的状态,那么我大概也不可能有任何进步,至多就是成为一个普通自娱的写字爱好者。更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强大的挫败感而沮丧放弃,认为自己没有天赋学不来,从此放弃学习这件事。我们最擅长把自己“平庸”的原因推到“天分”头上而很少会怪自己懒惰或太轻易放弃。

关键不在于练习时间的长短,而在于练习的内容。(图 / opencolleges.edu.com)

庆幸的是,在练字这件事情上,我有极浓烈的兴趣,加上之前做科研的经验及衍纸的学习经历,让我坚持下来没有放弃。于是趁着一次的旅行之便,我联系上当地有指导西洋书法经验的老师进行一对一的学习。当然在那之前,老师已经给我布置了功课,让我先练。于是那一个下午的会面,虽然时间短促,却是刻意的练习。老师直接针对我的弱点、盲点给予指正回馈,并且给我亲笔示范每一个字母的拆解。

旅行回来后,我明显察觉到自己所写的字在质的水平上有显著的提升。可时间一长,我不再注重刻意的练习,而只是偶尔随兴练练,结果发现水平好像又退步了。于是在脸书上把练习结果给老师看,老师直接反馈说比之前更退步,让我翻回他给的讲义再重新练习。老师还语重心长地说,要持之以恒地天天花点时间练练,时间不用太长,练的字也不用多,最重要的是专注在一两个要努力改进的东西上就可以了。简而言之,必须“刻意”地练

虽然在这里跟大家分享的是艺术学习的过程,但我相信这个“刻意练习”的法则适用于任何能通过练习来获得技术与能力提升的领域。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为了成为学有所成的专家而能自我要求刻意练习并付诸行动?

Oh hi there 👋
您就是我们要找的人!

欢迎免费订阅一起吃风 My Easy Moment,提供人文旅游阅读内容,也筹办各类人文旅游活动。成为订阅者,每逢上载新内容或活动都会自动将讯息推送给订阅者,日后还可以享有特定优惠。
步骤很简单,只需输入姓名和电邮地址,就完成订阅手续。当然,如果事后觉得内容并不适合您,可以在任何时候一键退订。

We don’t spam!
Your information is strictly for our internal use only.

马湘茹
『Paper N Quill』当家的,『9号课室』园丁,是典型的书虫。本来规规矩矩地在实验室里做分子生物学研究,因为一次不规矩的出走而闯入纸世界玩得不亦乐乎。除了玩纸,也喜欢养多肉、写写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