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堂号 – 书法既是中华文化瑰宝,也是呈现姓氏与堂号的最佳途径之一,透过充满生命力的笔触,令姓氏与堂号在视觉上活起来,创造一种艺术与生活美。
华人有“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说法,尤其对自家姓氏的执著,更不轻易动摇。
因此,华人散布全世界,哪怕语言文字上已经被同化,但名字里常见还保留着姓氏。姓氏的保留,就是一盏寻根的小灯火,可以追溯家族的来路。
可以这么说,姓氏是一套古人集体设计出来的大数据系统,有效的记录着宗族和个人的关系,比如在族谱里面我们可以辨认同姓宗亲辈分高低,可以发现你的祖先原来是哪位皇帝,可以知道黄土高坡和你有没有关系。
古人的 Big Data
中华文化为什么传承千年,而且华人在世界各地依然延续着薪火传承,其中一个原因就要归功这套系统了。所以,大数据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古人已经懂得使用。
现在有个问题,相信也是很多人的问题:你的姓氏怎么来?
除了姓氏,你还有必要认识堂号。比如黄姓有江夏堂,陈姓有颍川堂,蔡姓有济阳堂,刘姓有彭城堂等。
你可以对很多事情漠不关心,但一定要关心自己的家族和来处,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姓氏开始。了解自己的姓氏或堂号,再把姓氏和堂号高悬在家中,继续传承的工作。
走笔至此,要介绍一位以此为志的书法雕刻家——刘文保。
姓氏与堂号的艺术
“如果在自家客厅挂上自己的姓氏或堂号,无论是字幅还是木雕,我觉得是很有意思的,不但是很好的空间装饰,也是有价值的传家艺术品。”
坐在刘文保的工作室时,他这么告诉我。这间工作室俨然就是一个小画廊,两面墙上挂着砂拉越书画家的作品,当然包括刘文保本人的书法与雕刻。
有时,他会在店中间的工作台,认真为客户的字画装裱;有空档时,他就在柜台前方的四方木桌子,俯着身子,用心写字或雕刻。工作室有个典雅的名字,叫“文雅轩”。
刘文保的雕刻,笔触细腻,注重细节的呈现,前文曾经报导,可以参考 他的堂号木雕,你的传家之宝。
他在书法方面的钻研与修为更深,师承已故郭才标先生,郭氏是砂拉越有代表性的书法名家。刘文保的字或苍劲有力,或沉稳淡定,颇具个人特色。时至今日,他仍然勤于练字和临摹,功力日深。
近年来,刘文保在创作上有个很重要的区块,那就是以姓氏和堂号为创作主题。
书法既是中华文化瑰宝,也是呈现姓氏与堂号的最佳途径之一,透过充满生命力的笔触,令姓氏与堂号在视觉上活起来,创造一种艺术与生活美。
刘文保正想藉由书法,引起更多人对自身姓氏与堂号的兴趣和关注。
把你的传家之宝带回家
收藏墨宝或雕刻,而且是和自身有关的作品,不但是品味的展现,实则也是一门会增值的投资。
除了自用,将这类书法作品视为礼品,赠送给重要的朋友,既大方又有传承价值,这根本就是无价好礼。
除了草书、楷体、宋体等,刘文保这些年也对马王堆字体多有涉猎。我非常喜欢马王堆字体,因此上网搜寻其资料:
马王堆体指在马王堆汉墓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字体,其中包括《易经》、《老子》、《黄帝四经》、《战国纵横家书》、《养生方》等秦末汉初学术与方术文献,其中《易》与《老子》都与今本有较大的区别,被认为是这些书正式定本之前流行的传抄版本之一,大量的方术文献有助于了解汉初的占卜、星相、医术、房中术等内容。在马王堆帛书中,出现了以隶书笔意书写篆书的字体。其基本保持篆书的字体结构,但较篆书为灵活。其书写时代大多在秦始皇廿五年之后,可以说反映了当时书写字体从篆书转为隶书的情形。(整理自百度)
为了推广姓氏与堂号书法艺术,也让更多人可以共赏,一起吃风决定与刘文保联手,线上开设“吃风艺廊:刘文保展区”,大家可以透过这个平台,欣赏与认购独一无二的文创艺术品。
欢迎点击进入 吃风艺廊:刘文保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