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不时听到有名人到校园演讲时,颠覆过去满篇激励的言论,大谈社会现实。
比如曾经出任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的约翰•罗伯茨(John G. Roberts Jr)接受邀请,到他儿子的学校演讲,他祝愿毕业生们“不公、不幸、孤独、被忽视、背叛”。他说,“我希望你们能遭受背叛,这样,你才能领悟忠诚的重要”、“我希望你们能体验到孤独,这样,你才会明白朋友的珍贵”、“我希望你们也有运气不佳的时候,这样,你才会意识到机遇的重要性,才会明白你的成功并非天经地义,而他人的失败也不是理所应当”等等,这场演讲据说赢得许多正面好评。
曾任北京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饶毅教授也在北大的毕业典礼上说:“请原谅我不敢祝愿每一位毕业生都成功都幸福。因为历史不幸地记载着有人成功的代价是丧失良知,幸福的代价是损害他人。”

拜读这些敢于直面社会真实的言论,我心里暗暗喝彩。
这些年来和许多老板或主管聊天,说起当下社会新鲜人的表现时,大家都免不了摇头。好高骛远、不肯虚心学习、眼高手低等,是他们对时下许多新人的批评。这类年轻人往往要在社会上碰撞几年后,才开始学会待人接物之道。
一位主管说得一针见血:“有时想好好带新人,可是遇到心高气傲又无所作为的那种,立刻觉得泄气。所以,不通事理的人,即使身边有贵人也会被赶走。”
我也和一些老师讨论过这个现象,大家认为主因可能得归咎于过度保护,套一句老话就是“温室里的小花”。
父母疼爱子女,那是天性,也无可厚非。然而疼爱的程度该如何拿捏,则是功力所在。近二十年来亲子育儿书是各大书局的畅销书,一般都高谈爱的教育,而且对过去那种家长式的严厉教育颇多批判。好吧,今天的父母确实比起前几代的父母和蔼可亲,然而小朋友长大后怎么在为人处世上好像又不如预期呢?
打骂确实不是很好的教育方式,以相对温和理性的方式教导孩子在理论上是正确的。然而,现实中我们看到太多父母把爱给得太多了,孩子骂不得饿不得跌不得哭不得,结果父母(尤其是妈妈)几乎如影随形,孩子的一切都被安排被掌握,因而失去了学习应对问题的能力,其实这才是一个大问题。

我想起多年前有一位父亲跟我分享过他的育儿之道:“你告诉孩子一百次,要他别去碰热水壶,倒不如让他亲手碰一次,将来他的经验会告诉他热水壶会烫手。当然,前提是你必须确保那热水壶会让他有痛感,却不会烫伤。”
这种机会教育其实是很有效的。还记得我们是怎么长大的吗?我们待人处事的能力,断然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受长辈教诲之余,也在生活中跌跌撞撞累积而来。换言之,亲身体验才是最有效的教育,跌倒过的人才能避免一再跌倒,饿过的人才明白饿的滋味,失败过的人才懂得避免更多失败并珍惜成功的果实。
对孩子伤害更大的,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一再美化这个世界,深怕孩子被现实世界污染。然而爸爸妈妈必须了解的是,不管愿不愿意,你早晚要放飞孩子,孩子早晚要面对世界的另一面——那个也有欺骗、也有攻击、也有诬蔑、也有斗争、也有恨的世界。当他们蓦然惊觉世界的这一面,却无法从成长经历中找到应对的方法,那绝对是人生最大的打击——一种过去的美好印象瞬间崩溃的打击。
孩子的发肤受之父母,但孩子的人生却不会按照父母的设想进行。他们会遇到截然不同的人和环境,父母的经验不是全然有参考价值,更多时候他们必须用自己的方法去应对。他们的方法从哪里来?还得从他们自己的生活里来。

一位老师告诉我,让孩子透过本身的群体生活去学习与人相处和解决问题是最好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要介入太多,让小朋友自行去处理群体中的人际关系,需要时从旁引导而非安排,而且不要因为孩子受了委屈而偏私,必须引导孩子看到事情的条理,在对的时候理直气壮却不咄咄逼人,在错的时候也能担起责任。
是的,与其在孩子面前制造一个不存在的美好世界,倒不如让孩子看见世界也有不美好的一面,并引导他们找出应对的方法和心态。在这个过程中,褒贬赏罚必须分明,因为世界将来也会如此对待你的孩子,先让他们掌握这套规律,那就可以产生更强的免疫力,建立更健全的人格。
要记住的是,要在江湖上立于不败之地,不可能依靠来自谁的永远保护,靠的是本身内在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