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途中,想买一份便携又有纪念价值的纪念品,很多人会选择 明信片(postcard)。带有当地特色的 明信片 除了有收藏价值,如果贴上当地的邮票从当地的邮局寄出给朋友,还尽显心意。
旅行途中,想买一份便携又有纪念价值的纪念品,很多人会选择明信片(postcard)。带有当地特色的明信片除了有收藏价值,如果贴上当地的邮票从当地的邮局寄出给朋友,还尽显心意。
也因为这个原因,世界各大旅游景区几乎都在卖明信片,而且明信片的设计越来越多样化,可以想象这种小卡片每年的销量一定很惊人。如果说明信片是最具代表性的旅游纪念品之一,相信这是不为过的。
对喜欢明信片的人而言,那一张张小卡片承载着不同的讯息和意义,用法也有所不同,但共同之处是——它是情感的载体。
♦
“收藏走过的痕迹,也收藏艺术” ~ 蔡佩融(设计师)
蔡佩融打开饼干铁盒,里头满满都是明信片,那都是她多年来所收藏的,而且是部分,不是全部。
有趣的是,她很少寄发明信片,对明信片的喜好仅限于收藏。问她已经收藏了几套明信片,她答不上来;问她喜欢收集怎样的明信片,她就可以侃侃而谈。于是,话题就从这里聊开。
蔡佩融自小喜欢看漫画,也对建筑的造型感兴趣。“说得更具体一点,我应该是对线条很有兴趣。”她在解释时,我在翻看她铁盒里的明信片,没有那种大张风景照,都是手绘作品,而且有故事,有创意。
“我从小喜欢看漫画,但从来不看少女漫画,反而喜欢蔡志忠、朱德庸这些画家的作品,觉得他们的线条简洁俐落,内容很有意思。”她说着时,随手取出一套在南京的旧书店淘到的《长恨歌图卷》明信片,我们开始讨论这套明信片的用心之处。
大学时期选修绘测系,老师要求学生们定期要交上一本A4大小的素描作品,因此蔡佩融开始拿起画笔,进行街景和建筑的素描。进修硕士时,她选择了南京东南大学的建筑遗产管理与保护系,那是她第一次远行而且待在另一个地方。不上课时她会到处逛,不怎么喜欢购物的她唯独对明信片情有独钟,看到喜欢的设计经常忍不住下手买回家。
后来的旅行,明信片变成蔡佩融绝不错过的“节目”,会特地在街巷间拐动,搜索合意的明信片。这些小卡片对蔡佩融而言,不止是旅行的记录,也是她和设计师之间无声的对话。在朋友圈里面,蔡佩融喜欢收集明信片是“公开”的事,因此许多朋友也会送她外地带回来的明信片。
她的明信片珍藏品以中日韩的居多,其中如画家丁济堂的版画、姑苏风情、鹿语等几个主题的明信片都是她的心头所爱。我问她,收藏了那么多明信片,后来都有拿出来再看看吗?她说:“有啊,只要打扫房子时就会整理一下,结果做家务的时间就被拖长了。”
“为粉丝而寄出的那些明信片”~ Jian Goh(漫画家)
Jian Goh是全职漫画家,近年他创作的漫画猫Miao成为畅销漫画卡通,吸引了很多粉丝的追随。贴心的Jian Goh为了粉丝,近年才培养起送明信片的习惯。
“过去我从来没有收藏或者寄明信片的习惯,直到几年前的某一天,突然收到朋友从外国旅行时寄来的明信片,读着他写在明信片上的故事,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给家人朋友寄明信片,那是一件很温暖的事。”Jian Goh说。
后来,当社交平台Instagram推出Story的功能时,Jian Goh灵机一动,开始和粉丝玩起游戏。他会利用Story的功能,分享他在旅行时精心挑选的明信片,然后出个题目请粉丝回答,只要答对了或者答案很有趣的,他就会亲手将明信片寄给粉丝。
Jian Goh同样不喜欢风景明信片,倾向于挑选比较可爱的画画和设计,这大概和他本身的绘画风格有关。
“过去我一直觉得明信片应该贴上旅行时当地的邮票一起寄才有意思,如今我觉得藉由一张小卡片和粉丝互动是一件超棒的体验!”
“妈妈的明信片,是孩子专属的温暖”~ 郑玉萍(绘本屋东主)
“有一年,接待了印尼故事人Ariyo,临走前他交了一张印着人猿图案的明信片给我,要我帮忙把它寄出去给他家的孩子。原来,他每到一个国家说故事就会给家里的孩子寄一张有当地特色的明信片,告诉他爸爸去了哪里,做了什么。”
长期推动亲子共读的郑玉萍,每年筹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因而接触了各国的故事人。Ariyo 的故事给她很大的启发,让从来不寄明信片的她也开始给家里的小孩寄明信片。这个温馨的小动作,到了孩子手上变成大大的温暖。
郑玉萍说:“如今,孩子们在我出门回来后,都会开始期待收到有写着他们名字的小卡片。最小的女儿其实还不会认字,每次收到明信片后,她都会要求我念给她听。”
~ 明信片的身世 ~
明信片虽然是公认的旅游纪念品,但它的出现主要为了通讯上的便利,和旅游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小小的明信片不必信封,也节省邮票,适合写上短讯。由于其内容公开无隐私,所以谓之“明信”。据说在1861年,美国费城的约翰卡尔顿就制作了镶有边框的明信片;1869年,奥地利也发行了一张印有邮票的明信片;接着美国邮局也在1873年发行带有邮资的邮政明信片。
在德国,一则有趣的故事是这样的——1865年10月的某一天,有位画家在硬卡纸上画了一幅极为精美的画,准备寄给他的朋友作为结婚纪念品。但是当他邮寄时,发现邮局出售的信封没有合适的尺寸。画家正为难时,一位邮局职员建议他将收件人地址和姓名一并写在画片背面寄出,结果这没有信封的画片就这样寄到了朋友手里。据说,这是世界上第一张自制明信片。
是的,初期的明信片几乎都由邮局出版和发行,以美国为例,要到1898年国会才通过私人邮寄卡片法案,允许私人出版商和印刷厂印制明信片。到了20世纪初,世界各地逐步为明信片解除限制,这张小卡片才“平民化”,此后竟发展成为旅游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