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主页 > 慢读 > 慢读志005

慢读志005

目录:

1 / 阅读抄录 | 当麻遇到辣

2 / 出版资讯 | 可口的饥饿、香料共和国

3 / 阅读故事 | 侯宝林抄书

4 / 读后笔记 | 从微小说走入大世界

5 / 读瘾语录 | 在书中读自己

6 / 经典小读 | 早发白帝城

 

——————————————————–

 

1 / 阅读抄录:当麻遇到辣

明代末期,菲律宾的番椒传入中国和朝鲜。番椒,就是现在的辣椒。

在此之前的几千年饮食传统里,中国一直只有辛(也就是姜、花椒和胡椒),而没有辣椒。辣椒最早在七千五百年前就被中美洲当作调味作料,广泛种植在墨西哥,传到欧洲比中国早不了几年。如果菲律宾不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辣椒传入中国可能还要晚。

慢读志005
图片来源 / kason2047.pixnet.net

辣椒刚进入中国,一度被当作观赏植物。大约在清末,提倡忌食五辛的佛教逐渐式微,辣椒经过近百年的酝酿,开始红遍滇、黔、湘、蜀,无数辣椒经典菜肴在这个期间被创作出来,将中华饮食文明提高到一个新层面:剁椒鱼头、麻坡豆腐、红三剁、辣子鸡、夫妻肺片、回锅肉、麻辣烫……

今天,辣椒是中国人最广泛使用的调味料,川菜在世界上被认知的程度仅次于粤菜,尤其是麻辣味道,令人如入幻境。

淮扬菜重刀工,鲁菜重汤功,徽菜重野味,川菜则重调味,这些技法令菜肴更加美味,让人不自觉间多吃上几口。麻辣味风靡之前,各地名厨均讲究调味料不可压菜肴之原味,云贵川辣味之兴,大逆古道,反而备受青睐。食者往往沉溺于调味料的味道世界里,对主食材反倒不甚敏感。若是食材新鲜,食者自控力好,不贪嘴,也就罢了。倘若食材略微变质,配上重口味的川味料,也未见得有人吃出来。

川味不外乎用辣椒与盐、葱、姜、蒜、芝麻、花生、花椒、大料、桂皮、香叶搭配过油烹炸所得,都是我们家中调味罐里的平常之物,配上鲜香菜或薄荷叶,已经起到大快朵颐的目的,若再加白醋、鸡精、酱油、蚝油、鱼露等,则显多余。市场上销售的灌装或袋装川味调味料中,则更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川味调味料制法不难,何不在家自己操作。每到辣椒和西红柿成熟的季节,云南人几乎家家都会做一道简单的时令菜——红三剁来下饭。北方人大多很难想到,辣椒碎、肉碎、西红柿碎,只要这三样东西,放一起爆炒,即可获得意外的惊喜。

♦ 摘录自左壮《一把盐》一书

 

2 / 出版资讯

慢读志005

《可口的饥饿》

海凡 | 有人出版社 | 2017年

他挖掘马共丛林里丰富的藏粮,写出文学书页间一直饿着的马共。十三年征战,十一篇小说。苍郁雨林犹在,里头行色匆匆的角色一一犹在;一些人看见,一些人忽略,一些人遗忘。

(海凡,曾参与马共领导的武装部队,是马来亚人民军的普通士兵。转战雨林十三年。1989月12月2日,随着马共与泰国及马来西亚政府签订合艾和平协议,停止武装斗争,解散部队,得以重返社会。近期重新执笔,书写游击生涯,留下一段特殊生活的悲欢记忆。曾出版文集《雨林告诉你》。)

♦ 本出版资讯由有店网络书店 http://got1shop.com 提供

购书链接:https://got1shop.com/goods.php?id=280790

慢读志005

《香料共和国》

约翰•欧康奈 | 联经出版 | 2017年8月17日 | 庄安祺翻译

香料是稀世珍品,既熟悉又奇特,加在我们最爱的菜肴中安慰我们,同时又能激起我们对天涯海角异国风味、阿拉伯市集、贸易风、殖民地和大笔财富的遐想。英国知名饮食文化作家约翰‧欧康奈在《香料共和国:从洋茴香到鬱金,打开A-Z的味觉秘语》一书里,带领读者从历史、艺术、宗教、医学、文化、科学等各种角度来认识香料的特性、药效、神奇的魔力,以及藏在厨房食物柜与珍贵秘制食谱背后的迷人故事。他细诉穷毕生之力的热爱,教人食指大动!

(作者约翰•欧康奈自幼靠着番茄肉酱义大利面和冷冻电视餐维生,直到1990年代搬到伦敦,才真正在美食天堂开了眼界,发现形形色色的食物,并且鼓勇尝试,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展开对香料和美食的终生追寻。他在文化娱乐活动预告杂志《出游时光》(Time Out)工作多年,并说服主编让他买了一头牛来,在每週专栏撰写循序烹饪整头牛的记录。他著有I Told You I Was Ill: Adventures in Hypochondria和小说The Baskerville Legacy,并定期为《泰晤士报》和《卫报》撰稿。现居伦敦南区,最爱的香料是孜然。译者庄安祺是台大外文系毕业,印地安那大学英美文学硕士,译有《西藏的故事》、《托尔金传》、《翁山苏姬》、《创作者的日常生活》等书。)

♦ 本出版资讯由联经出版提供

购书链接:http://www.linkingbooks.com.tw/LNB/book/Book.aspx?ID=184468

 

3 / 阅读故事:侯宝林抄书

慢读志005
图片来源 / www.jp14.com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

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4 / 读后笔记:从微小说走入大世界

《瓦历斯微小说》出版于2014年,收入百余篇微小说,令人惊讶的是,作者充沛的想象力显然在创作上游刃有余,不但情节叫人拍案,而且余味无穷。因此我读得很慢,每读三几篇就停下,任思绪被那些小篇幅的大故事牵动。

慢读志005

书的封底有段文字很有意思,“当文字被压缩、打磨到极致的时候,小说还能够怎么说话?”。这说法更像在说诗,而不是小说。没错,瓦历斯正是台湾的泰雅族诗人。

台湾国立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副教授魏贻君说,“瓦历斯的书写方式扣合着魔幻现实的叙事技巧:举重若轻、串接虚实”,明确点出了瓦历斯微小说的特点,可以说是以诗的语言植入了小说。(文 / 蔡羽)

阅读全文:https://wp.me/p7OP6g-Qq

 

5 / 读瘾语录:在书中读自己

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 法国著名作家、音乐评论家、19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的阅读观

 

6 / 经典小读: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二十五岁的时候,李白已经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能诗善文,而且会击剑骑马,还喜欢弹琴唱歌。他决心为国家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就对父亲说:“孩儿打算离家到外面去长长见识。”

“还是在家读读书,有机会找个事做吧,何必远离家乡外出呢?”父亲说。

图片来源 / shengyuan.69ys.com

李白满怀豪情地说:“大丈夫活在世上,应该志在四方,胸怀天下。待在家乡怕是没法施展我的才能。出去以后,一来可以游历各地,结交名士;二来也可以寻找机会,辅助皇上。”

父亲听了,乐呵呵地笑着说:“好,你既然有这样的抱负,那就出去闯闯吧!”

过了几天,李白告别父母,身佩宝剑,上路了。乘船沿着长江东下,过三峡的时候,江水湍急,船行如箭,李白站立船头,望着两岸的青山,心中非常激动。后来他写过好几首描写三峡风光的诗,这首就是其中一首。

 

  完   

Oh hi there 👋
您就是我们要找的人!

欢迎免费订阅一起吃风 My Easy Moment,提供人文旅游阅读内容,也筹办各类人文旅游活动。成为订阅者,每逢上载新内容或活动都会自动将讯息推送给订阅者,日后还可以享有特定优惠。
步骤很简单,只需输入姓名和电邮地址,就完成订阅手续。当然,如果事后觉得内容并不适合您,可以在任何时候一键退订。

We don’t spam!
Your information is strictly for our internal use only.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