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些从事平面设计的友人跟我反映,他们最常也最怕听到客户说:可不可以再加多一点、再放大一点、再满一点、再复杂一点?那时我不明白这为何会是一种困扰。
后来我自己走上纸艺手作的路,接手作卡或挂饰订单的时候,也会遇到客人类似的要求。我这才明了,硬是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塞入很多东西,是多么的杂乱和痛苦。所以一般我都会直接跟对方说明,我的风格偏向CAS(clean and simple),而CAS的一个最大特色就是有很多的white space。

White space,又称negative space,是平面设计学、排版编辑学及视觉艺术里的一个专有词汇。它指的是文字、线条、符号、图像等占据平面上或空间上的位置后,各主体之间留下来的空白处。虽然它被意译为“留白”,但在平面设计及视觉艺术里它可以是各种颜色,不一定非白色不可。
留白,看似很简单其实不然。它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问。留白并不是什么都不做或不管。它反而是一种主动的断、舍、离,是一种自主的简化行为。是否需要留白、要留多少白、在哪里留白等,这些都是设计师、艺术家们在创作时需要考虑的。
这种留白的“布局”,在视觉传达的领域中,重要到足以左右一个设计、排版或艺术作品的好坏成败。在设计领域里,它对资讯是否能清晰地被传递及画面是否具张力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在网页、杂志书刊等的排版上,它决定符号与字体之间的间距,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起承转合,引领读者的眼睛去追踪文字与图像并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艺术领域里,尤其在中国书画作品中,留白更是被运用得淋漓尽致的技法之一。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留白是国画的重要特色,也是精神所在。留白除了是一种构图(布局)之外,也起着衬托主要景物及营造意境的作用。

除此之外,留白也走入了电影、摄影及文学创作里。电影由于受限于时间及拍摄经费等,有时会从一个镜头直接跳到另一个镜头,由观众自己补上画面,快速地交待故事。但有时导演为了营造叙事的节奏感或艺术感染力,也会故意将一些画面隐去或直接跳掉,特意留白,让观众去感受、思考一二。同理可求,摄影师为了突出一些主体,也会割舍掉看似美丽但足以分散注意力的背景杂物,以大量的留白作为构图布局。
在文学创作里,留白的美则尽显在诗词里,尤其是古典诗词。古诗由于有格式的限制,故在创作的过程里,只能去芜存菁,精简再精简。因此诗人很常使用留白手法,突破文字格式的限制,含蓄委婉地抒发真挚情感。举个大家熟悉的例子,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第一句直接明了地写到作者自己即将搭船离去。下一句却用了曲笔,不平铺直叙说发生了什么事而只是交待听见从岸上传来了踏歌声。接着下来,笔锋一转去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然后借用有形的千尺潭水,衬托也表达了友人汪伦对自己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在这里头,诗人也用上了留白手法,即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人未到而声先闻,但人已呼之欲出——原来是友人汪伦来给自己送行了。

一一列举这些在视觉设计与艺术创作中留白的例子,其实真正想表达的是:在寻常生活里,我们也应该主动地为自己留白。青春不该留白这句话虽没错,但我们总不能把每一个生命阶段都填得满满的,没有预留任何停下来歇息的片刻。留白,何其重要!懂得在适当的时候留白,更是学问!留白让我们重新聚焦到重要的人事物上,去体会生活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去思考自己与自己、自己与其他人、事、物之间的关系。
今天开始,在一天里,一周、一个月甚至一年里,试着给自己安排一小段留白的时间。静静地喝杯咖啡、品个茗,静坐也好、阅读也罢,再不然琴棋书画诗酒花任君选择。稍有能力的不妨来个深度旅行出走一下。但重要的是,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要“赶进度”,谨记我们的目的是留白、放空,而不是填。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