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三那年,我立志要当个戏院带票员。
也许你会觉得这个志愿胸无大志,甚至有点可笑,但是当年的我确实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并且也告诉身边的同学们,我这个冷门的志愿。
在我读中学的那几年,戏院刚刚从录影带(Video Tape)的风暴里走出来,有着整十年的风光日子。在这之前,录影带进入影视市场,家家户户都拥有一台录影播放机,那时也是香港连续剧火红的日子,新加坡连续剧也家喻户晓的年代。
那时候,大家都说戏院这个产业就要没落了,一些戏院甚至还“暂时转型”租借场地供团体办活动,以补贴收入。但是进入八十年代中期,突然间“剧情”急转直下,录影带的市场出现萎缩,然后戏院的生意开始恢复往日的兴旺。尤其是所谓的午夜场,常常还一票难求,年轻人都赶上这股午夜场或半夜场的潮流。
记得那时,有时候同学们会相约去看下午两点半的下午场,一张戏票两令吉,如果是遇上农历新年的贺岁片,最贵的戏票莫属史泰龙,一张五令吉,在当时这可是天价啊!
我中学时期的娱乐,就是看电影,那时候不说看电影,称“看戏”,现在的电影院称“戏院”。戏院没有很多厢房,只有一个“大厅”,椅子没有软垫,一些戏院管理保养不好,还有猫在戏院里闲逛,甚至有人让小孩在戏院里就地小便。
我们那时候不懂什么是爆米花,戏院买的零食中,最热门的就是戏院门口印度人卖的Kacang Puteh,有段日子流行啃瓜子,散场时可以看到满地都是瓜子壳,真是苦了清洁安迪。
由于这是我唯一的娱乐,几乎每一部电影我都看过,所以就跟戏院的看门大叔混熟了,有时候下午场没什么观众,就有免费看戏的特别优惠,也因为这种优惠,让我有了当个戏院带票员的念头,目的非常简单,就是可以免费看戏。
当然,好在这个志愿没有实现。
当我开始上班的那段日子,我还是个“逢戏必看”的忠实观众,接着下来几年,戏院开始经历另外一场竞争风暴,就是光碟(Laser disc)的出现。那个时候的光碟很大片,不像今天的光碟。起初是出现厢房式的放映室,一家光碟店有五六间的放映室,里面有舒服的沙发,可以邀约几个朋友一起观赏。
不久之后,就出现迷你戏院的风潮,戏院继续处于挨打的凄惨日子,直到近十多年来,“戏院”变身“电影院”,先进的播映和音响系统,舒服的椅子和环境,加上全球看电影的风气恢复,戏院终于又回来了。
但在这段日子里,VCD 和 DVD的面世也稍微打乱了电影院的生意,今天花钱买DVD的人少了,大家都上youtube或是电影网站看戏去了。
但是电影院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变成了现代人的娱乐休闲选择之一,所以一张票动辄十几块也让人眉头都不皱一下,一家人看电影可以花整百块,也认为值得。
回想起看戏这件事,最近跟朋友闲聊,他谈到纸媒的没落,显得忧心重重;我就告诉他,不管科技如何进步,新闻不会消失,文字也不会消失,只是换了载体和呈现方式吧了!就如电影这个产业,这三十年间不是经历多次的载体转型吗?最后电影还是没有消失,只是当年的载体不见了。
这就像卡带一样,今天的小孩可能没见过什么是卡带,可是80年代的我们都是听卡带长大的小孩,在这之间的长辈们是听黑胶唱片,后来卡带不见了,变成光碟是音乐的载体,然后光碟又不见了,变成上网听歌,世界就是如此转型变化。
所以我安慰这位朋友说,不要对新闻感到忧虑,应该忧虑的是新闻的载体。你也不要以为今天已经离开纸媒,全身在所谓的新媒体(网络媒体)发展而轻看还在纸媒苦苦求存的朋友,因为一不小心,搞不好你的载体也会不见。
有句话说:好消息是这个世界在进步中,坏消息是这个世界进步得太快。所以,要继续在世界里步行,唯一的方法还是“不断学习”,因为今天的好景,也许在下个月就会消失。
至于戏院带票员的志愿,在当年也许没有问题,但是今天回头看就真的太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