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在TED看了美国行为经济学家陈凯斯(behavioural economist Keith Chen)说语言与储蓄的关系——你的语言会影响你的储蓄能力吗?( Could your language affect your ability to save money?)虽然不完全认同他的看法,但也不失为相当有趣,或说的确是有可能性的观点。(毕竟人家是在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博士,曾在耶鲁大学教书,目前是加州大学经济学副教授。)目前他和耶鲁大学经济系合作的研究课题是人们的语言文法结构与人们的储蓄倾向之间的关联,这也是他在TED的演说课题。
容我简单说明陈凯斯的观点。他认为若某种语言的文法需要时态,比如英语,有过去式现在式和未来式动词,说这种语言的人会偏向不储蓄。原因是他的语言让他认为未来和现在是分明的,是遥远的。若某种语言,比如华语,没有过去式现在式和未来式动词,说这种语言的人会偏向爱储蓄。原因是他的语言让他认为未来和现在的界线是模煳的,是没有距离的,未来搞不好随时就会到来。
他举例说,英语说是昨天下过雨(It rained yesterday),现在下着雨(It is raining now)和明天会下雨(It will rain tomorrow)。反观华语的说法是昨天下雨(Yesterday it rain),现在下雨(Now it rain)和明天下雨(Tomorrow it rain)。英语的动词在过去现在未来都因时间点不同而有更动,华语则无论发生在何时都是一样的字眼。
陈凯斯的论点是,有时态文法的语言使人们必须区分现在和未来,并确信这两者在本质上有所不同。 这种本质上的不同让他们每次说话时都能敏锐地分割现在和未来,他们心中的未来和现在并不是同一个概念,这种心态会让人不想存钱。相对来说,若人们讲的是没有未来式的语言,对于现在和未来用词完全相同,这种微妙的倾向让人们对现在与未来一视同仁,这种心态让人想要存钱。(当然他是做研究的人,他的发表中有很多“假设”,“如果”,“这说法成立”等用词,我在这里就全省略了。)
我说我不完全认同他的看法,原因是我以为储蓄与否和文化相关,而文化对行动的影响大过于语言。(但,语言不就是文化的一部份吗?——自己内心挣扎中。)在我懂得的语言里,义大利语也是有时态的,虽然义大利人好像还真的不太储蓄,可是义大利整个国家都在犯穷,人民哪有多余的钱存起来呢?日语也是有时态的(吧),然而日本人不都储蓄吗?搞到日本政府宣佈负利息政策以逼日本人民把钱从银行提出来消费或投资。马来语没有时态吧,我想(我的马来语老师们要哭了),马来人好像不太储蓄喔。不过我认为马来人和义大利人一样,是没有多余的钱可以供储蓄,而不是不想多存些钱,和语言没什么关系。
不过,陈凯斯是经济学家,我不是,我对世界经济只懂皮毛。我有看法但没认真做过研究,陈凯斯在TED的演说有说明研究发现,不过12分钟,且附有中文字幕,不妨找来看。TED有许多专家发表不少精简演说,多看可以长知识。
【写这篇稿时听的是曾经红极一时的偶像团体Backstreet Boys。随手拈来推荐Shape of My Heart,Quit Playing Games (With My Heart),As Long As You Love Me,Everybody (Backstreet’s Back)和I Want It That Way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