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朋友善于精打细算,尤其对于吃这件事,很在意食物的价格,经常四出打探,寻找他认为便宜又值得吃的好料,而后分享到社交媒体,同时注明食物的价格。
当前景气不是很好,物价水涨船高,能省则省是对的。这位朋友虽然执着于价位,但也不是饭来就张口,对于食物的味道他丝毫不马虎,偷工减料又难以下咽的,再便宜他也不看在眼里。
说穿了,他不认同食物有了口碑生意好了就任意提高价格的做法,因此宁愿推荐那些价位合理又对味道有所坚持的饮食业者,尽管那些餐厅或档口可能不是大家所熟悉的。

有意思的是,我的另一位朋友则有截然不同的态度。他爱咖啡成精,对美食更是挑剔异常,吃喝对他而言不是寻常的民生问题,更像是一种生活里的“仪式”。
或许本身也爱下厨的关系,他聊起美食很全面,不但是味觉上的体验,往往也谈及食材的处理和烹调的手法。他不但吃,而且喜欢跟厨师交流,遇见那种对食物特别执着的厨师,那可是投缘得很,双方往往聊得头头是道。
跟他一起寻味的好处是,很多厨师都成了他的朋友,一见到他出现,烹调起来特别给力,食物也仿佛多了几分火候。我认为这种情感类似音乐家找到知音人。
至于价格,只要味道满意,都不成问题。

近期星巴克大涨价,引起不少议论,有人说它要排除“穷人”,只做“富人”的生意。我经常呆在星巴克,偏偏我真的不是富人,在贫富的坐标上,还较倾向穷人那头。
好吧,我凭什么呆在星巴克?
我经常告诉朋友,如果我想喝杯好咖啡,我肯定不选星巴克,因为那里的咖啡泡得不怎么样。然而,如果我想找个工作的地方,或者跟哪些人讨论些事情,我却首选星巴克。
我喝咖啡,偏爱最基本的黑咖啡,在星巴克一杯就几块钱,而且分量一般都比较大。星巴克在空间的装潢和灯光的应用方面,兼顾了休闲和工作的需要,比起多数咖啡馆偏向“慵懒”的氛围,星巴克显然比较适合办稍微正经又不必太严肃的事。
当然,我还喜欢星巴克那种节奏明快的服务作业,以及乐于主动与顾客互动的员工,这些咖啡以外的附加价值其实很自然起着加分的作用。
养成在星巴克工作的习惯,源于创业初期未有本身的办事处,经常带着笔记型电脑四海为办公室,后来发现星巴克还是最适合的落脚处——舒适的座位,凉快的空调,随意可以找到的电插座,任你使用的网络,你可以用上一整天,只需几块钱。
偶尔工作累了,喝一口咖啡,或者翻阅一下杂志,拍一张照片分享到社交媒体。不止一位朋友看了我分享的照片后,直接留言:你是已经退休了吗?
♦
每个人的需求不同,消费观念也有所不同。“消费”两字,你直接联想的可能是价格,然而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它还包括价值。如何判断价值高低,那就胥视各人的价值观了。
我看星巴克,把咖啡环境和服务都计算在一起,因此几块钱对我而言值得;我的第一位朋友追求价位便宜却货真价实的美食,透露他在意的是业者的诚意;我的第二位朋友爱下厨,因此他特别喜欢一样热爱下厨的厨师,他愿意为这份人海中的缘份多付一些。
所以星巴克大起价后,人潮依然不减,如果你觉得讶异,那是因为你只看到价位,而忽略了人性化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