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主页 > 吃风专题 > 毕达友 村落的山居岁月

毕达友 村落的山居岁月

毕达友 甘榜瑟纳拉央犹如藏在深山里的世外桃源。这里邻近马来西亚砂拉越和印尼加里曼丹边界,属于古晋巴达旺区,保留着广袤的原始雨林。

车子从高处蜿蜒向下之际,位在山谷的甘榜瑟纳拉央(Kampung Senah Rayang)尽收眼底,犹如藏在深山里的世外桃源。这里邻近马来西亚砂拉越和印尼加里曼丹边界,属于古晋巴达旺区,保留着广袤的原始雨林。

甘榜瑟纳拉央是一个毕达友村落,从1970、80年代以来,村民陆续信奉伊斯兰教,如今村民大部分是穆斯林,仅少数依然信奉天主教。除了宗教上的转变,村民大致还是沿袭祖先的生活方式,以种稻务农为主,大家在这个美丽的山谷安居乐业。

毕达友
甘榜瑟纳拉央位在山谷之中。(图 / 蔡羽)

受邀到甘榜瑟纳拉央小住一夜,参与马来西亚旅游局“做客甘榜”(Visit My Kampung)计划的推广活动,印象深刻的是当地州议员拿督罗伦(Datuk Roland Sagah Wee Inn)在致词时提及,过去没有道路的年代,出入这座甘榜需要翻山越岭数个小时,非常艰辛;如今交通便利了,城里的人可以来到这里,体验真正的农村生活,并让小孩子亲身接触各种动植物,认识大自然。

水声是主旋律

水声,是甘榜瑟纳拉央的主旋律。这次我住的民宿,前后门各有一条溪流,从山上流泻而过,最后的路头汇合,再穿越村子流出去。因此水声陪我入眠,早上又迎我起床,然后我在村子各处走动,某些转角也藏着轻柔的水声。

毕达友
潺潺流水声,是甘榜瑟纳拉央的主旋律。(图 / 蔡羽)
毕达友
不准使用肥皂和捕鱼。(图 / 蔡羽)

毕达友族以天地为家,特别尊敬大自然。你可以发现溪水特别清澈,水中和岸边也未见任何垃圾,村民们都在尽力保护溪流,还特意在溪边立了告示牌,禁止在溪流里使用肥皂,也禁止捕鱼

毕达友
有趣的水上角力游戏。(图 / 蔡羽)

村舍里都有水电供应,溪流主要是村民日间泡水,或者孩子戏水的地方。那天正好举行水上角力赛,村民们挤在岸边,为竹筒上角力的人呐喊,看看谁会先掉下水。

山坡上的丰收

民宿外摊着刚收割下来的稻谷,旁边还装满了几个麻袋。屋主告诉我们,稻米刚刚收成了。

为了躲避过去部落间的战争,毕达友族被迫迁居高山,以利防守,因而才有了“陆达雅”的称呼。由是也迫使毕达友农民选择在山坡高地种植稻米,尽管后来天下太平迁居山脚,农民们仍然没有改变高地种植的习惯。

毕达友
收成后的山坡稻田。(图 / 蔡羽)

环顾村子四周的高山,稻谷收成后留下的一片一片光秃,清晰可见。可以想象的是,在这么高的地方种植,每日背着农具上下,体能是一大考验,更别说收成时要把沉甸甸的米袋背下山。

毕达友
新鲜采收的红毛丹。(图 / 蔡羽)
毕达友
多汁开胃的兰刹(图 / 蔡羽)

除了稻米,种植或采收水果也是当地的农作活动之一,刚好还处于水果时节的尾声,我们有口福享用了村民准备的许多新鲜水果。

最后一排长屋

甘榜瑟纳拉央仅存一排短短几门的长屋,其余的都已拆除,改建为独立平房。根据村民透露,这排长屋也只住着三、四户人家,其余的几门空置。

毕达友长屋通常搭建得比较混杂,不像伊班长屋那么一字绵延,相信是由于位处山地,受周围地形的影响,无法持续扩建拉长。

毕达友
甘榜瑟纳拉央的长屋。(图 / 蔡羽)
毕达友
传统的毕达友竹桥。(图 / 蔡羽)

长屋前的溪流上,架着毕达友的竹桥,是毕达友具代表性的传统筑桥方式,也透露毕达友是竹子专家,善于应用竹子。长屋旁边是老旧的天主教堂,而咫尺之遥则是崭新的清真寺。

传统互助精神

但凡农村,无论什么族群,都讲究互助精神,以协作日常的农务和村子的管理,早年也是防守的需要。比如在甘榜瑟纳拉央这两天,因为村子内有活动,来了不少外人,村中妇女们几乎从早忙到晚,联手张罗各人的三餐,顺道也准备全村人的食物。需要帮手扛抬食物的话,村里的年轻人就出动了,在妈妈们的指示下来回帮运。

毕达友
大家一起分工合作。(图 / 蔡羽)
毕达友
勤劳的妈妈们大清早就在忙活。(图 / 蔡羽)

每次用餐都像开派对,访客和村民聚在一起,一片热闹,这是村子“过节”的方式。一夜狂欢,隔天清晨,路过长屋时,看见早起的妇女们已经蹲在长廊上,清洗盘碗锅鼎了。

巧手编制草席

除了竹子,传统上毕达友也精于编草席。当天的活动之一,是编制草席的课程。小礼堂内围坐着10几位妇女,在导师的协助下,认真的编制草席,学一门手艺。

毕达友
大家一起来编草席。(图 / 蔡羽)
毕达友
过去,所需器具一律必须动手自制。(图 / 蔡羽)

在与世隔绝的年代,村子里需要用到的器具,没得买,只能自己亲手制作。因此,任何手工制品,不但考验巧手,也是生活智慧的累积。

奔跑吧!孩子

在甘榜瑟纳拉央广阔的草场上,遇见一群可以连续奔跑大半天而不累的小孩,跑着跑着跳进旁边的溪流,从溪流爬起来又回到草场奔跑,还滚出一身泥巴。对着镜头,他们腼腆但不躲避,习惯以后索性对着镜头笑眯眯。

毕达友
泥巴是天然的“玩具”。(图 / 蔡羽)
毕达友
同心协力。(图 / 蔡羽)
毕达友
孩子们乐疯了。前面站在水中者,为圣詹姆士拉央小学的校长拉扎礼先生。(图 / 蔡羽)
毕达友
村里唯一的国民型小学。(图 / 蔡羽)

草场另一边的山上,是甘榜瑟纳拉央里唯一的国民型小学——圣詹姆士拉央(SK St James Rayang),原为一所教会学校,创办于1960年代。学校居高临下,可以俯视全村,站在校园高处吹风,我倍觉这里的生活简单,却格外幸福,所以孩子们可以笑得开怀

备注:甘榜(Kampung),马来语“村庄”的意思。

感谢:砂拉越旅游局(Sarawak Tourism Board)、马来西亚旅游局(Tourism Malaysia)、CPH Travel Agencies (Sarawak) Sdn. Bhd.

推荐阅读↙

毕达友谷仓,老鼠望门兴叹的地方。

甘榜斯丁,绝美的沧海桑田。

安娜莱斯长屋,你可以买到的好东西。

Oh hi there 👋
您就是我们要找的人!

欢迎免费订阅一起吃风 My Easy Moment,提供人文旅游阅读内容,也筹办各类人文旅游活动。成为订阅者,每逢上载新内容或活动都会自动将讯息推送给订阅者,日后还可以享有特定优惠。
步骤很简单,只需输入姓名和电邮地址,就完成订阅手续。当然,如果事后觉得内容并不适合您,可以在任何时候一键退订。

We don’t spam!
Your information is strictly for our internal use only.

蔡羽
『一起吃风』企划总监。右手执笔,集文化人、媒体人、研究人、设计人于一身,对文化产业有独到见解;左手从商,累积多年经验,对市场具敏锐触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