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因为一次偶然地发现并迷上卷纸(quilling)这件事,我想我应该不会对我们身边再普通不过的纸产生想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纸,在我过去的认知里,几乎就是等同于书本、杂志、报纸等刊物。如果把这范围再扩大一些,还可以加入面纸、厕纸、食物袋和礼物包装纸。这些都是我们寻常人家在日常生活里最容易接触到也接触最多的。有时候,我也会有一丝地好奇,为什么有些书在书架上放久了,页面容易发黄并产生斑点,可是有些书的书页却依旧如新?为什么报纸的纸和杂志的纸,虽然都是薄薄的,可摸起来的感觉大不相同?
说到纸,就不得不提到蔡伦这一号人物。稍稍读过历史的话,我们都知道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蔡伦正是造纸术的改良者。东汉时期,宦官出身的蔡伦被任命为尚方令,负责监督宫廷物品的制作。他因此得以接触一些优秀的工匠,改进了当时的造纸技术。蔡伦以树皮、破布、渔网等较廉价及容易获得的材料来造纸,大大降低了造纸的成本。这蔡候纸的出现很快地就取代了厚重的竹简及昂贵的缣帛成为书籍文档的书写载体。1986年于中国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汉景帝时期的纸,据说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纸。但即便是有了造纸术,当时纸张仍然是珍贵的,一般只有当官的及上流社会的富裕人家才有机会使用它。这情形一直到造纸的技术传入西方经历了工业革命后才出现转变。由于机器取代人力而使得纸张可以被大量生产并降低成本,五颜六色的纸张这才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生活里随手可得的素材。
•
纸虽然是普及了,但平心而论,我们对纸的了解其实并不多。我因为制作卷纸作品及手缝书才留意到原来纸可以分为酸性纸及中性纸。简而言之,酸性纸能让钢笔墨水更容易依附在纸上,但缺点是纸张容易腐烂斑驳。对于需要保存数百年的书籍、文档或绘画等,博物馆及美术馆一般会使用酸碱值(pH)在六到八左右的中性纸。另一个我们较少注意到的就是工业生产的纸张有所谓的纵横向(grain direction)这件事。在造纸过程里,在进行抄纸步骤时,纸浆顺着喷管流出来,纸的纤维的方向就是纵向,又称作顺丝流,其90度直角的方向就是横向或逆丝流。纸张的纵横向关系到书籍的印刷、翻页与黏合等细节。此外,在纸艺创作的过程中,它亦会影响作品的整体美感,比如折痕是否平直、线条是否流畅等。我们要如何知道一张纸的“方向”呢?其实只要进行一些简单的测试,比如折纸测试,就可以找到门路。将一张小纸对折一半,如果折起来相对不费力、折痕也较平直的话,那么这就是纵向也即是顺着丝流的。但如果折起来时折痕容易弯曲甚至出现断裂开的纸纤维,那么这就是横向或逆丝流的。
关于纸,我们可以发掘和学习的东西还真不少。因为卷纸的缘故,我不小心走入纸的大观园,而且越逛越觉得神奇,越玩越觉得好玩。如果你也有那么一点点的好奇或是喜欢,诚邀你跟着我一起来探索。我相信在这里你会发现,生活不纸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