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拉越星座诗社 欢庆50周年社庆,邀请10位作家学者来砂,行程其一目的是寻访已故李永平的成长足迹;而星座诗社办的文化沙龙与座谈,又选在古晋印度街一侧的旧法庭建筑内,这里肯定也是年轻时李永平曾经出没之处,或许也是其经典著作《吉陵春秋》的写作场景;“一头栽进婆罗洲:台湾与砂拉越的文学相遇座谈会”上,高嘉谦教授谈李永平与其作品,张贵兴谈自己的创作,两位标杆人物隔空完成了一次“同台”演讲。这样的安排,少一点机缘成不了事,那意义何其重大——不单对星座诗社来说,也对砂华文坛而言。
2019年8月,对砂拉越星座诗社来说有特别深刻的意义——这个全马来西亚首个注册的文学团体,正式推开50岁的窗口,远眺多变的新时代天象,以一个横跨数个星座世代所组成的新团队,继续跟着北斗星的指引,朝另一个半世纪前进。
作为50周年社庆的序幕,星座诗社迎来10位台湾与日本的作家学者——包括甫赢得星洲日报花踪大奖、出生在砂拉越美里、在台湾文坛有特殊地位的小说家张贵兴,也出席了50周年社庆,并且为“一头栽进婆罗洲:台湾与砂拉越的文学相遇座谈会”主讲。

提起砂拉越文学,有两个名字一直是标杆,立在我无限向往,又难以企及的高度。一个是李永平,一个是张贵兴。早在1980年代,这两位生于砂拉越的作家,已经在华文文学的重镇——台湾发光,是许多砂华前辈作家在话文坛风流人物时,必然提及的名字。
10位作家学者这趟来砂,行程其一目的是寻访已故李永平的成长足迹;而星座诗社办的文化沙龙与座谈,又选在古晋印度街一侧的旧法庭建筑内,这里肯定也是年轻时李永平曾经出没之处,或许也是其经典著作《吉陵春秋》的写作场景;“一头栽进婆罗洲:台湾与砂拉越的文学相遇座谈会”上,高嘉谦教授谈李永平与其作品,张贵兴谈自己的创作,两位标杆人物隔空完成了一次“同台”演讲。这样的安排,少一点机缘成不了事,那意义何其重大——不单对星座诗社来说,也对砂华文坛而言。

作为砂拉越星座诗社的秘书,我和副秘书林离负责安排作家学者们在古晋的行程,并且全程陪伴。这是诗社赋予我的责任,却也是一种荣幸,得以近距离和这许多位大师级的人物共处讨教,收获甚丰。谨此为文,将“台前幕后”所见所闻录下一笔,或可作为日后之参考资料。
走入吉陵,与街坊话春秋。
《吉陵春秋》的写作场景,是否古晋印度街?文坛对此有不同的解读,就在大家还在争论之时,印度街已经成了许多文友来到砂拉越古晋时,必定“朝圣”的地方。
印度街是古晋其中一条百年老街,也是重要的大街,产出过无数富商巨贾。名印度,主要是有一批印度穆斯林早在19世纪初已经聚居在此,而且还建了一座清真寺,如今老清真寺还隐藏在点屋之间。然而,印度街实际上还是以华人商家居多。在印度街旁侧,另有万福巷和开裕巷,是两条很小的巷子,估计也是李氏撰写《吉》的灵感来源。
就在开裕巷的协益茶室——一家将近80年的海南咖啡店里,我们安排店东陈美金女士与老街坊郑美城先生,向作家学者们诉说早年的街巷生活点滴。桌面的咖啡香醇,话题更入味,大家越聊越热烈,间中翻看老照片,大家或许已经眼见李永平所见,耳闻李永平所闻。








“犀鸟人文──古晋学术沙龙”——50周年社庆第一场活动。
这场闭门交流,邀约50位古晋文教界人士,与10位作家学者进行深入交流。主持人也是砂拉越星座诗社主席黄泽荣指出,这场沙龙旨在通过今晚这场别开生面的跨域对话与交流会形式与平台,跟砂拉越文教界组织领导和精英代表,相遇踫撞,促进知性与感性交流,以挖掘素材,窥望婆罗洲岛屿深邃奥秘的人文精灵,更探索砂拉越华族同胞风雨如晦的处境和心路历程──包括归何处。
受邀发言的5位人士分别是砂拉越星座诗社顾问刘贵德先生与田思先生;资深政治、文化及文学工作者黄纪邻先生;砂拉越文化研究学会主席拿督邓伦奇先生;砂拉越华人社团联合总会会长/晋汉连省华总会长兼古晋中中校董会主席拿督黄良杰先生。
















按键回旋,寻访李永平成长足迹。
1947年,李永平出生于砂拉越古晋马当地区,当时的砂拉越还属英国殖民地。完成高中学业后,他曾经在一所教会学校执教一段短时间。1966年,他发表小说《婆罗洲之子》,即获得婆罗洲文化局文学奖。隔年,李永平赴台深造,随后一直定居在台湾,直至2017年逝世。
寻访故人足迹,包括李永平出生与求学地点,及其赴台深造以前曾经任教的学校。活动全程由李永平之弟妹陪伴,并口述李家故事,而研究李永平作品并与李氏结为好友的高嘉谦教授则从旁补充。










走入长屋,看见岁月和猫。
安娜莱斯是一栋百年毕达友族长屋,坐落在婆罗洲高原山脚下,如今已是著名的旅游景点,有民宿可住,有村民在摆卖自酿米酒和手工艺品或食物,有传统展示屋开放给游客参观。
我们沿着长长的竹廊走去,接连有人惊呼:好多猫啊!资深媒体人兼专栏作家杨索女士还对我说:这里的猫看起来比古晋市区的那些活得更开心。
另一边,张贵兴老师已经屈膝蹲下,全神贯注的为几只大小猫猎影……






野猪渡河,在古晋老街游走。
那个早晨,我们乘搭小舢板横渡砂拉越河,到对岸的玛格烈达古堡参观布洛克展览馆。当然不能错过在舢板里拍张合照,分享到星座诗社的群组中,梦扬一看就说:野猪渡河。
张贵兴老师的《野猪渡河》如今很红,屡得大奖,同行的作家学者们戏称他为“野猪”,他的态度一贯不置可否。从古堡回返河滨公园时,我领着大家参观一组猫的塑像,大家看了直说要在草地上和猫群合照。张贵兴这时突然兴致大发,接连摆换姿态,甚至不惜横躺在草地上。有人爆出一句:原来张贵兴有点像秦祥林。看得出来,躺在地上的大作家表情是得意的。













感谢cityplus fm的专访
张贵兴老师和李有成教授接受cityplus fm两位主持人Christine和Ivy的采访,每录完一个段落稍歇,大家私下都会闲聊几句。间中,张贵兴突然想起了什么:你们两位的中文名是什么呀?两位女主持先后报上大名,没想到张大作家在节目的尾声感谢主持人时,竟以她们的中文名致谢。逗得Christine和Ivy直喊:这是听众第一次听到我们的中文名啊!

“一头栽进婆罗洲:台湾与砂拉越的文学相遇座谈会”
高嘉谦教授从事李永平作品的研究,在座谈中分享了很多李氏的生平轶事,对于李氏坚持写作、至死方休的精神,全场为之动容。最感人的莫过于播放数个李永平生前的谈话,仿佛又将当晚的舞台给了李永平。
到了张贵兴的演讲,他的幽默和风趣,不时引来观众的笑声。他聊本身的童年记忆,那个泛黄的美里和珠芭村,那些上一辈唠叨不绝的老故事;还有他印象深刻,一只或许是从巨蟒(或巨鳄)肚里取出来的手表等,都在其演讲中化为另一部小说,引起在场者的怀想。
“但愿今晚这个共聚一堂的夜晚,能够带给您心灵和思绪的丰实收获,如果能够延伸对生命意义和原乡的探索与省思,如果能聆听到守护在我们身边,那婆罗洲文学语言精灵在低吟,那么,您将会激动,也将会在多年以后,依然记得我们共同拥有的今夜!”
——星座诗社主席黄泽荣在演讲时说了这番话,或许可以为这场座谈、这趟行程做一个总结。

















到访砂拉越古晋参与砂拉越星座诗社50周年社庆活动的贵客名单
一、在中山大学外文系与哲学研究所教学,兼任人文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的研究领域为东南亚英文与华文文学、离散论述、哲学与文学的张锦忠教授;
二、台湾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国立中山大学合聘教授李有成 (李苍)博士;
三、著名小说家,也是旅台马华作家,跟李永平同誉为「婆罗洲华文文学」的代表人物——张贵兴先生,张先生出生美里罗东,他刚刚凭着去年问世的小说《野猪渡河》在8月3日荣获本届花踪的马华文学大奖;实至名归,谨此致以摰诚恭贺!
四、台湾《文讯》杂志社社长、中国妇女写作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协会常务理事封德屏博士。
五、台湾出版社、杂志社资深编辑人兼艺文活动与专桉负责成员,《文讯》特约编辑杜秀卿女士;
六、台湾资深媒体人,担任过《中时晚报》记者,现为知名作家兼专栏作者杨索女士;
七、日本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部暨大学院中国研究科教授黄英哲博士,黄教授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台湾近现代史、台湾文学、中国现代文学。
八、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现任职于日本名古屋外国语大学的李文卿教授;
九、现于国立台中教育大学语文教育学系的蔡宜妮教授,蔡教授曾任国立台湾大学写作教学中心讲师,文学院语文中心讲师,并曾在美国加州大学教学;
十、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的高嘉谦教授,高教授也受邀为今晚的主讲人,他主要的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文学、汉诗、民国旧体诗词、台湾文学、马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