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面线 – 拉面架上挂着一道道的细面线,成为精致的风景,在阳光下透亮,在风里轻晃。看过去有种错觉,以为面线是谁写的故事,一行行诉说着什么。
不止一次,为了美食而去诗巫。这座位在砂拉越中部的城市,百多年前迎来大批福州垦民,留下“新福州”的别称,也留下一再令我回味的美食。
其中一道,肯定是面线。
……吃面线长命百岁……
有个说法,福州面线的特点是“丝细如发、柔软而韧、入汤不糊”,淋上熬煮的鸡汤,再加上红糟酒,口感溜滑精致,而且很暖胃。面线又称为线面、长面、寿面、长寿面等,而福州话“长面”和“长命”谐音,因此这道美食意寓长命百岁,是个好兆头。面线的历史,据说源自南宋,算来已有700多年,是舌尖上的古迹了。
到诗巫买面线,识途老马会把你带到乌也路6哩半。这里有一栋不起眼的双层木屋,底楼是面线工坊,陈增仙与郑赛玉夫妇每日在这里工作,以传统方法手工制面。
“要吃好面线,一定要吃手工做的。”诗巫朋友再三强调。
……手工面线卖的是传统……
那个清晨的诗巫飘着细雨,导游林孝鉴担心面线工坊无法开工,因为晒面线要看老天脸色。所幸稍后还是放晴了,当我跟着砂拉越旅游局的媒体团抵达面线工坊时,陈增仙与郑赛玉已经在忙着,文化达人杨善也带着外地游客在一旁解说。
“今天早上的阳光不够强,我们的面线需要晒久一点,不然不够干。”陈增仙迎接我们时,向我们说明。
陈增仙是在1980年代,向一位老师傅拜师学艺,并开始制作面线的。30多年来,在夫人郑赛玉的协助下,靠着这门手艺养活一家大小,把儿女拉拔长大。尽管工作刻苦,陈家依然坚持传统技艺,其小小工坊倒是吸引了不少游客和媒体的到访,墙上贴了许多剪报和照片。
……小工坊成旅游景点……
手工制面的程序不简单,大抵要经过和面、揉条、粉条、串面、拉面、晒面几个过程,每个步骤各有细节,考的是经验和下手的轻重。面线一般要达5到7尺,才够得上资格称为“长寿面”。
从旁观看陈增仙与郑赛玉的示范,十指飞快,力道刚好,已经可以知道这一手功夫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拉面是最“好玩”的环节,将面团两端套在两根面筷上,其中一根面筷固定在拉面架上,手握另一根面筷又拉又放,将面越来越长,然后再将手上的面筷固定在拉面架另一端,就开始晒面了。
几位媒体朋友和游客都尝试拉面,收放之间用力稍微不对,有些面条就断开了。陈增仙在一旁指导:“用力要刚好,面线一旦断掉,那就不能卖了。”
拉面架上挂着一道道的细面线,成为精致的风景,在阳光下透亮,在风里轻晃。看过去有种错觉,以为面线是谁写的故事,一行行诉说着什么。
……做完面线看韩剧去……
“我想要买面线!”有人冒出这句话,刚好闲下来的郑赛玉带着我们几个走上木屋二楼,包装好的面线都摆放在客厅里。
“刚好还剩一些,现在我们每天做不多,通常很快就卖完。”郑赛玉说。
怎么不多做些呢?爽朗的郑赛玉说:“孩子都大了,不需要那么拼了,赶快把工作做完,然后我要看韩剧啊!”说完哈哈大笑,我们也跟着笑了。
我明白这对夫妇还在制作手工面线,已经不是为了拼搏三餐,而是过过小日子,顺道跟大家分享传统手艺,推广福州面线。 离开前要为陈增仙和郑赛玉拍一张合照,郑赛玉还是笑个不停,一直交待我们拍快点,她会害羞。就在两夫妇的热情道别中,离开乌也路6哩半,带着几包握在手上犹有温度的手工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