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听说某人要从居住了十几年的大城市“撤退”,带着家人回到故乡小城,重新来过。过去两年来,我和几位朋友一直在留意这个有趣的现象,隐约从越来越频繁的个案中,看到了一个时代趋势。
离开乡村到城里谋生,也谋求更美好的未来,这大概是过去漫长的岁月中,人类的集体“梦想”。尤其到了英国工业革命以后,工业化需要更为集中的人力资源,因而条条大路通城市,加速了农村的萎缩,也在世界各地喂养出动辄百万千万人的大都会。
偶尔趁着假日,和朋友到郊区农村走走,在饱览淳朴天然的胜景后,我总会问有谁愿意住下来?答案都是否定的,至多回复曰将来退休后才搬到乡下居住。我冷笑,退休后你哪有力气搬到乡下。可见城里住久了,是不容易舍弃那种生活方式的。
城市基础设施好,卫生条件也好,还有各种现代化的娱乐享受,较之一切因陋就简的小地方,当然特别吸引人。更重要的是,城市人口集中,而人口等于市场,创造出更蓬勃的购买活动,就业机会也就多了。因此,要谋求生计谋求出路谋求出人头地,城市当然是最好的战场。因此那些数万人的小城市到千万人的大都会,渐渐就把周边的农村掏空。
城乡人口失衡的后果,那是大题目,我谈不了。倒是人口密度越高,也衍生了许多不便。比如出个门,必须塞在车龙;到达了目的地,因一位难求而兜圈子;下了车还得人挤人,干很多事情都得排队;不开车的,搭公车或捷运或地铁,还得挤,也要等。是的,很多宝贵的时间就在这些动作里等掉了,结果一天七除八扣,时间变得不够用。
更糟的情况当然还有僧多粥少,于是为了争取或留住好的工作机会,你必须竞争,竞争工作能力也竞争工作时间,大家越来越忙,也很大压力。不竞争多赚点钱不行,在城里动一动都得花钱,即便不动每个月也有很多应付的开销。有人为了钱,或者压力太大导致脱轨的行为,社会治安问题来了,城市也就难免人蛇混杂。其他的,还有空气污染、生活空间挤迫等问题丛生。
很多城里人是无奈的,但是走不了。毕竟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事,有几人能够到农村或山林定居,然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因此,对于有人从城市撤退这种事,我觉得挺有趣。
几个月前,听一位台湾青年的分享,心里颇有感触。十几年前,他是台北的上班族,和许多初出茅庐的大好青年一样,在办公大楼里苦干实干,挤在捷运里发呆或瞌睡,每月赚取三万多台币,付还屋租扣除家用再去掉生活与应酬费,能存下的不多。
后来,因为家里的需要,他被迫从台北搬回老家花莲,他说那是一天也见不到几个人的地方。离开了有“市场”的地方,生活该怎么办?恰好当时网络刚刚兴起,他花了不少时间进行研究,而后架设了自己的部落格,写起东西,结果意外获得好评。于是他开始写电子书,开始透过网络教学,后来的故事就是成为出色的讲师,并以此为业。
这个故事的重点在互联网。环顾四周,透过网络创业的人越来越多,而网络的好处是比较不受地理限制。比如一个讲师过去必须在城里开课,现在或许他也可以在网上开课。他可以在任何地方主持网上教学,参加的学生也可以来自任何地方。
换句话说,就有些行业来说,借助互联网的便利,你未必一定要呆在城里也可以经营。于是,这些人可以离开大城市,到自己比较喜欢的小城市或乡镇——只要互联网便利的地方,也无阻他的工作。偶尔需要,才到城里一趟。
离开大城还有其他好处,比如出入便利得多,生活开销省下许多,还有人情也单纯很多,治安一般也会比较好。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更不受束缚的童年,也让自己可以有更多和孩子相处的时光。
人生要有进取的目标,然而当追逐目标的过程中,必须牺牲人情温暖,终究是令人感到纠结的。离开一座大城回到小城的那些人,或许放下了一些什么又拾起一些什么,图的就是生活的平衡哲学。今天的人,是有多一点选择的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