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是大事,是生命的基本需求。我们可以想象,茹毛饮血的年代,肚子饿了就狩猎,抓了猎物当场就撕开来吃,没有罗嗦。直到餐桌出现,吃饭这件事开始变得复杂,要讲究的细节慢慢多了。
餐桌是什么时候出现在人类历史中的?据说古埃及人很早就懂得把食物置放在略高于地面的石头上,或许世界各地的餐桌雏形正是如此。餐桌出现以后,人类开始有围席吃饭的习惯,各种社交行为随之出现,餐桌当然也就成了表彰身份、地位、权力的一方天地。于是,你想得到和想不到的餐桌礼仪应运而生。
最复杂的餐桌礼仪,首推古代宫廷,餐桌礼仪根本就是建立在阶级意识之上,尤其彰显王权的至高无上,有很强烈的权术意图。英国斯楚朗爵士(Roy Strong)出版的《盛宴》(A History of Grand Easting)一书,在这方面有极为深入的描述,举143页的其中一段——
在理查三世的加冕典礼宴会上,只有国王的餐桌上有三道菜肴,侯爵与夫人只有两道,至于平民百姓仅有一道。侯爵与夫人的食物略逊一筹,而且只有国王能吃孔雀。西元1416年,亨利五世在温莎(Windsor)的嘉德协会(Order of the Garter)举行宴会,西吉斯蒙德皇帝(Emperor Sigismund)亦在筵席之列,只有王桌的宾客才能享有三道形象生动的“珍馐”:“所有这些山珍海味只送到皇帝与国王的面前;其他侯爵则依据阶级贵贱享用较低等级的菜肴”。
相对于宫廷,民间的餐桌礼仪就简化得多,阶级色彩也较淡薄,更多时候表现为一种社交的“安全距离”,是大家都感到舒适的集体用餐方式。
在欧洲,1475年出版的《巴比·伯克》一书提到的餐桌礼仪,规定面包端上桌时,你不好用手剥开,必须用餐刀切开;喝汤必须用汤匙,不可以啜饮;不可以斜靠在餐桌上;要保持桌巾的清洁,不可弄脏。另有一本出版得更早的《五句俗语》,针对中产阶级提出建议,如餐前谈话仪态必须优雅;在餐桌上不可以无精打采;不可以批评食物;不可以拿面包沾酒吃;打喷嚏或咳嗽时务必朝外;一定要为同桌的淑女们盛装肉类菜肴等。
中国的餐桌礼仪,当然不会比欧洲少。儒家经典《礼记》就明明白白指出“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意思是饮食行为衍生出来的礼仪是所有礼仪的根源。当时吃饭的礼仪讲究得很,看看《礼记·曲礼》怎么说——
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吒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齿。
这段“规矩”翻成白话文的话,意思是“大家一起吃饭时,不要只顾自己吃饱,要检查手的清洁,不要用手搓饭团;不要把多余的饭放入锅中;不要喝得满嘴油腻;不要吃得悉嗦作响;不要啃骨头;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又放回盘碗里;不要把肉骨头扔给狗;不要传递食物;不要簸扬着热饭;吃黍蒸的饭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囵的喝汤;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菜汤;不要当众剔牙齿”。
到了比较近代,我们还可以听到家里的老人在餐桌上唠叨——吃饭前要称呼长辈;长辈开始举箸后辈才可以开动;一定要把盘碗里的东西吃完;吃饭时不要多话;吃饭时不可以用餐具敲击盘碗;不可以拍打餐桌;夹菜时,手不可以越过别人夹菜的手……
稍加分析,民间餐桌礼仪注重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分寸与和谐,并以长辈为大、客人为尊。这其中,也强调惜福惜物,表现靠天吃饭的古人对自然天地的敬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可暴殄天物”。无论中外,餐桌礼仪都对卫生习惯有不少制约,显见这些礼仪的“设计”是带有科学精神的。当然,民间餐桌礼仪中也有男尊女卑的陋习,早期女人必须等男人用餐后才接着吃剩下的菜肴,这个观念理应唾弃。
过去数千年来,餐桌对人类有极为特殊的意义,从家庭和谐到世界和平,大概都有餐桌的份。能同桌吃饭,就有和睦相处的可能。然而,据说全世界的餐桌销量有下降的趋势,尤其大面积的餐桌逐渐乏人问津,那是因为现代人趋向小家庭,而且吃饭的习惯有回归原始人的迹象,有不少人选择在电脑前吃饭,一手握着盘碗,一手抓着鼠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