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留在茶阳古镇的时间太短了,没有到过的体验,只有路过的心情。
那是我从梅州到福建途中,请司机顺道拐进去的行程。想看看这个客家古镇,吃一碗当地闻名的腌面,听听大埔客家话。
于是抵达大埔镇的老县城——茶阳古镇。陪同的夏教授,领着我们在微雨中穿越古老的骑楼,走到“父子进士”牌坊,这是茶阳古镇的重要历史文物、旅游景点。
“父子进士”牌坊又称为“丝纶世美”牌坊,乃纪念明嘉靖与万历年间,茶阳人饶相和他的长子饶与龄先后进士及第而立。牌坊甚为壮观,用花岗石叠架起来,共有三层檐顶,石雕工艺相当精湛。其实茶阳饶氏文风鼎盛,后来在清朝年间另有多人高中进士。
站在地势略高的牌坊下,望向眼前的古镇老街上那两排陈旧的店屋,在落寞的街景中要搜寻文风鼎盛的老茶阳,确实不太容易。听说茶阳古镇的宿命,也是中国许多古镇的宿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已经被搁在一旁,只能靠着历史记录想像逝去的光华。
往回走的当儿,路过一处杂乱,经夏教授指点,才赫然发现那是店屋拆除后遗弃的门框。然而这门框矮得很,大概只有及胸的高度,却是为何?
原来茶阳古镇早年是个水灾黑区,水患来时轻易就可以把一个楼层淹没,极为可怕。
查了查资料,茶阳镇有“不下雨水会大”的现象,即便天气晴朗,河水也有“本事”上涨乃至把整个镇都淹没。因此,洪水一来,镇上的居民就会把东西往二楼搬,而梯子和铁船更是家家必备的逃生工具。
仔细观察老街骑楼,门框高度并不一致,而且高低之间的差距还蛮大的。想来是店屋不断改建,设法加高的缘故。另一个观察是,很多店屋二楼不但有窗,还有门。不难想像人们避水患于二楼后,如果洪水继续逼来,只好打开二楼的门,一家人跳上铁船,弃屋逃生而去。
茶阳古镇的水劫,不是世上的特例,许多老街古镇都有这方面的困扰。早年因为出入交通和耕地灌溉的考量,人类都是聚居在河流两旁,因此文明几乎都源于河流。然而既然是河边地,当然也就属于低洼之处,发生水患不足为奇。一旦发生较为严重的水患,轻则农作物和家居尽毁,重则人命伤亡。
从这个角度看人类的文明史,上下数千年来,不就是一部和自然界对抗与协调的历史。人类的智慧,正是在这个过程里面锻炼出来的。
离开茶阳古镇,飞驰在开山辟地的高速大道时,我心里是这么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