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崇尚大自然,主张人类应当回归自然,对城市的生活颇不以为然,对城市与自然争地更是不快,几乎要认定城市发展就是慢慢毁灭地球的元凶。这种趋近于信仰的看法很有趣,我想值得深入的探讨一番。
很早以前的人类以森林为家,这大概是没有争议的。这里指的是钻木取火还没被“发明”以前,人类过着茹毛饮血的游牧生活,而且衣不蔽体,大概走到哪里睡到哪里。据说在当时,以狩猎为“业”的人类虽然无所拘束,但生活也是很紧张的,因为稍不留神自己也可能成为其他生物的粮食。
好玩的是,我曾经读过一本美国出版的血型科普书。按书里的资料,在生吞活剥的原始人时代,人类只有一种血型,那就是O型。也因此,O血型的基因记忆是紧张的狩猎生活,饮食方面以肉类为主,但一定要如猎人拥有足够的运动量,身体才会健康。
好了,人类越来越多了,意味着森林里面的狩猎行为越来越频繁,很多动物或成为人类的食物,或惊慌离去以求保命。人类开始面对首次的粮食危机,这时有人想到一个方法——与其有一餐没一餐的“追逐”食物,倒不如倍增食物。耕种和畜牧活动在这个阶段出现了,O血型因为饮食习惯长期改变,而变异出适合茹素的A血型。
耕畜活动逐渐发展成更完善的农业,首先被改变的就是生活方式,人类不再需要居无定所,可以选择一个水草丰美之处,聚集并定居下来,迈入至为重要的农业时代。
到了这里,我不再提血型,反正后来又有了B型和AB型。我要说的是,农业时代之所以重要,就是人类掌握各种有效的粮食生产技术,做到基本的安居乐业。在这个条件下,人类的注意力开始从温饱层次,提升到更高的精神层面,藉由过去的经验思考和探索大自然的规律,也根据身处的环境发展出一套生活方式,文化就从这里慢慢产生并且成为人类主宰世界的“武器”。
既然要从事农业活动,而且要解决居住空间的问题,当然得开芭。森林开始被有计划的砍伐,每一亩地都被精细计算,确保粮食供应充足。但是人口还在继续增加,而且脱离弱肉强食的原始森林以后,人口增长迅速倍增。农村人口多了,耕地没那么多,总不成人人下田。除了吃饭,人类也还有其他需求,于是各种各样的贸易活动应需求而生。
慢慢的,农村变成了镇,镇又变成了城市,人口高度集中。这个过程,其实是自然形成的,而形成的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当然是集中资源、集中管理、集中生产,追求每一亩地最大的产量。然而人口增长幅度实在太快了,粮食短缺的问题持续恶化。我的耕地种不出那么多食物,只好花钱向别人买,又或者去别人家抢,尤其资源贫乏的地区必须找出路,像十五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就在这个背景下揭幕。
哪怕是地大物博的中国,我们从记录里得知,大概在十八、十九世纪,沿海如闽、粤地区也出现人口增长压力,耕地明显短缺。因此,满清中后期沿海地区的人民下南洋,不止起因于满清政府的腐败,粮食短缺也是主因之一。
到了英国工业革命以后,机器取代人力从事大量生产,世界各地同步涌现更多城市。那是因为工业发展不若农业那么简单,它牵涉到更多资金、技术和市场行销的投入与考量,唯有人口集中的市场才能应付。如此一来,构成今天我们所见的局面。
好吧,循着朋友的思维,我们把城市“解散”,并将全球六十几亿人送回森林,先别说现代人野外求生的技能,就想像这么庞大的人口在森林里面活动,大概很快就把可以吃的东西都吃光了,对于森林的破坏绝对是更可怕的。
历史是一线发展下来的,任何存在的皆有其因由,而且因果关系极为错综复杂。城市经常被视为贪婪欲望的象征,从某个角度看的确如此;但换个角度来看,那也是目前相对比较可行的“粮食管理”方案。
历史或许一再重演,但从不回头。无论人类如何主宰世界,历史的经验却从来不曾脱离大自然固有的规律。那规律是什么?白天到了尽头就黑夜;冬天到了尾声迎来春天;走到了巅峰就要下滑;有生必有死。
不断增加的人口,占用更多大自然的土地,这是必然的。当然,比起过去一栋一栋的农舍,高楼还是比较节省占地。但是,城市化进程固然有其因由和好处,环境遭到破坏也是事实,自然界不会默默承受,必然反扑。
要处理这个问题,不是退回过去,而是继续前进时不忘过去所积累的经验,从中找出更好的道路。这个功课,是万物之灵最后也最重要的一堂作业,考验的是人类的文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