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央视“远方的家”到我家乡进行采访,我是其中一个受访者。陆镝是摄制组其中一员,我们也因这个机缘结识。
拍摄行程非常紧凑,我们可以聊天的时间不多。然而仅有的几次交谈中,我和陆镝很投缘,大家都喜欢文化。回到北京后,他把我邀到两个国际华人的微信群组,也跟我分享他在喜马拉雅网络电台制作的“陆海空谈”节目,以说故事的方式分享他在世界各地采访和旅游的见闻。
喜欢文化的人,通常多了一份细腻的心眼,走到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发现细微之处,并有所启发。陆镝就是这样的人,他的“海陆空谈”娓娓道来,听的人很容易就在脑海里建构画面,而后从他的声音里窥探世界某个角落。
活在今世,我们何其有幸。每天,我们有无穷无尽的资讯,让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尤其近年来,自媒体大行其道,在主流媒体之外另辟蹊径,为阅听人提供角度更多元的内容。
“陆海空谈”网络电台是陆镝主持的自媒体,然而陆镝本人接受过专业的媒体训练,而且仍在主流媒体线上服务。这是挺有趣的,陆镝既是主流媒体,又是自媒体,用两种不同的呈献方式,为我们说世界各地的故事。
媒体人的足迹
1993年,陆镝进入媒体行业时,是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家电视台。待了一年多以后,陆镝选择进入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进修。1997年,陆镝正式加入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创作室。
“纪录片创作室是个挺培养人的地方,许多纪录片名人就从这儿出来,比如大家熟悉的‘舌尖上的中国’的总导演陈晓卿就是其中一位。”
这个时期,陆镝先后做过“中华民族”、“东方家园”两个栏目,其中后者是一辑讲述中国各地人文历史的节目。
从2002至2015年,陆镝的足迹走遍中国,记录各地风情、风貌、人文、历史、民俗,当然不乏许多稀奇古怪的课题,正合陆镝的胃口。特别是后期,节目组开始往中国以外跑,让陆镝更深刻体会到,世界华人有很多内容可谈,当地文化、生存环境的差异本身就很精彩。
陆镝走得最多的,当数东南亚和北美。
“我的孩子在新加坡读书,我很常到东南亚,当然比较多是旅游休闲。马来西亚的槟城、马六甲、砂拉越我都到过,也去了多个菲律宾城市。基本上我在这些地方待的时间挺长的,也做了记录,累积一些素材,将来或许可以做相关的研究和探索。”
从边疆到世界
我问陆镝,走了那么多地方,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哪些?
他思考了一下:“在中国,我对边疆地区的印象比较深刻。大家知道,内地城市都很类似,都是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景象,边疆地区就各形各类,比如内蒙、新疆、西藏、青海等就很大不同。”
陆镝的人生,似乎与边疆特别有缘分。他是广州人,却出生在内蒙,而且在广西生活过一段时日,工作上又经常到边疆地区进行拍摄,边疆少数民族别具一格的生活风貌,一直让陆镝念念不忘。
陆镝就喜欢这种经历岁月而自然形成的生活差异,也因此中国以外的地区,对他而言都是值得留连再三的新世界。
“到马来西亚的槟城、马六甲、古晋和诗巫,我觉得特有意思,很像过去的中国,那个对我来说已经遗失的令人怀念的中国。很多在中国已经找不到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和民俗美食,却在这几座城市完好的保留着,我觉得这点很珍贵。”
还有越南,陆镝也认为当地的文化有许多与中华文化相通之处。
至于在北美和南美,陆镝则看到另一种风情。他说:“北美和南美基本上是奔向全球一体化的,当地华人发展出本身新的生活方式,跟传统华人不同。”
文化之旅精彩之处
因为工作,也出于兴趣,陆镝走过很多地方,但他绝对不止“走过”。他总是观察和思考,欣赏不同文化的差异,而且饶有兴致的跟许多人分享。他热爱媒体工作,更热爱这种文化发现的乐趣。
我丢出一个大问题——你的世界观是什么?
陆镝显然思考了好久,他大概觉得这题应该谨慎回答。
“我不谈世界观,谈谈消费观。我认为这个年代,消费应该是多元的,钱不是唯一的消费。对文化领域的探索,是一种有价值的消费。比如我没有钱,身体也不怎么壮,却因为喜欢探索文化,旅行因此变得多姿多彩,花的钱不多,感受却特别多,可见多了文化的角度旅途会变得更好玩。”
陆镝提起了老祖宗的智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说:“不同地区都存在着误解和偏见,到处走可以达成理解,起到沟通的作用。”
百集『海陆空谈』
很多朋友都建议陆镝将其见闻写成书,陆镝也不是没想过这件事。然而他觉得目前还是先用说的,日后再结集。因此,有了“陆海空谈”的出现。
“我最初的意思是透过录音把记忆留起来,聊得越多以后,发现应该想个方法,让大家听来更有趣、更有意思,因此开始琢磨起技巧来了。”
“陆海空谈”越做兴致越高,点击率也扶摇直上,不知不觉就录了百集。
“做自媒体还是很有意思的,可以突破传统媒体的框架,说自己喜欢的故事,而且趁机交朋友,和大家交流。做这事儿,有价值。”
我相信,在完成一百集的“陆海空谈”以后,陆镝在想着的,显然是另一个一百集了。
♦ 图片来源:陆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