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都望公主 这段凄美的民间神话故事,在婆罗洲流传数百年,如今被改编成 廿四节令鼓,并在不久前被带回 山都望 山脚下的 砂拉越文化村,登上 世界雨林音乐节 (World Rainforest Music Festival)的舞台,在来自世界各地上万名游客的掌声与欢呼声中,震撼上演,轰动一时!
很久很久以前,旱灾水灾频频发生,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纷纷向天神祈求。于是,天神派出大公主山都望(Santubong)及其妹妹实京让(Sejinjang)下凡救灾。救灾任务完成后,姐妹俩却同时爱上了瑟拉比(Serapi)王子。
当实京让发现姐姐也深爱着瑟拉比时,内心燃起了熊熊妒火,两姐妹终于打了起来。主管耕种的实京让用木樁打爆了姐姐的头,而主管纺纱的山都望则以纺锤打扁了妹妹。天神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怒不可遏,把山都望、实京让和瑟拉比变成了三座山,从此山都望只能和瑟拉比遥遥相望,永远无法在一起。
这段凄美的民间神话故事,在婆罗洲流传数百年,如今被改编成廿四节令鼓,并在不久前被带回山都望山脚下的砂拉越文化村,登上世界雨林音乐节(World Rainforest Music Festival)的舞台,在来自世界各地上万名游客的掌声与欢呼声中,震撼上演,轰动一时!

| 公主在鼓声中回家
是的,山都望公主回家了——以华族的廿四节令鼓,运用庞沛的鼓声、变化多端的鼓阵和丰富的肢体语言,完美演绎了相爱很难的民间爱情神话。落幕时,看着舞台上的鼓阵——遥遥相对的山都望山和瑟拉比山,听说有人在台下落泪了。
这套难度很高,独具创意的表演,呈献者是来自古晋煤炭路政中的廿四节令鼓队,演出者年龄介于15至20岁,而幕后重要推手是砂拉越知名的鼓队教练唐伟新和指导老师陈石平。
“当初创作这个故事的概念,出自陈老师,那是2015年的事情。”唐伟新说起创作这套鼓谱的经过时,直言这不是一项轻松的任务。当时,他们在为2016年的廿四节令鼓全国精英赛进行筹备,陈石平的想法是希望把砂拉越本土故事带到西马的舞台上。
“山都望公主”是一个神话故事,拍成电影或许不难,要以令鼓表演则受到很多局限。这个构想搁置了一段时日,唐伟新在那段日子中进行了许多资料搜寻。开始创作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说:“演绎这个故事有很多技术上的考量,而且试验性很高,当时我是一边练一边写,一边写一边练,慢慢才完成了整套鼓谱。”
2016年,山都望公主在西马登台,全场叫好。这套鼓的排阵变化很大,除了三位神话主角,故事里所有的背景如森林、流水等,都以人鼓结合的方式演绎,很考鼓手的功力。

| 台下的刻苦练习
接到世界雨林音乐节的邀请时,时间有点紧迫,前后大约只有两个月的练习时间。为了完成任务,全员加紧训练,陈石平也请回几位校友助阵,从每周两次练习,到了最后一周则每天练习,从上午9时练到下午5时。频密的练习,让许多鼓手苦不堪言,对体力和精神都是莫大的挑战。
陈石平也透露:“这段时期我们除了准备山都望公主,其实也在准备本年度的精英赛,换句话说多数学生是同时在练两套鼓,很不容易。”
2018年世界雨林音乐节舞台上的“山都望公主”其实有经过再改编,教练唐伟新说:“这次的版本我们以比较西方观众的角度切入,并把重点从王子改为公主,表达也更为直接。在演出角色方面,我们加入了四位随从,也加了音效、沙贝手和舞蹈的环节,同时在服装上更添心思。至于分场,我们加强以灯光处理,专业的灯光团队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援。”
演出的现场,尖叫声不断,很多人大概没有想到可以用节令鼓演绎“山都望公主”,更没有想到在山都望山脚下观赏这套演出。那一刻,不但观众觉得值了,演出的学生鼓手们所付出的汗水和辛苦也值了。
问起日后还会继续以本土素材创作吗?唐伟新和陈石平对望一眼,同时点点头。对这样一支态度专业的学生鼓队,未来值得继续期待。
特别感谢
影像提供:June Ling
影像制作:Solidcom Vision
图片提供:煤炭路政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