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一个悠闲的下午,你独自坐在咖啡厅的一角,一边啜饮咖啡,一边等待着那赴约迟到的朋友。假如生活在一个没有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年代,你大概会随手翻阅咖啡厅书架上的杂志或心灵书籍。又或许,咖啡桌上刚好有餐巾纸,而你身上又带着笔,你就会开始在餐巾纸上涂鸦、书写。
是的,在还未有电脑、网际网络、3C产品的年代,我们的生活时常与纸为伍。你还记得初次给笔友写信的感觉?又或是写信与远在他乡的好朋友、心上人联系的那些日子?我们细细挑选信纸,从颜色、图样到香味无一不精心挑选。接着,再一笔一字地、十分慎重地写下关于自己的点点滴滴。最后附上一张生活照或书签,把厚厚的信笺放入搭配好的信封里,小心翼翼地封起,贴上邮票寄出。
之后的日子,我们便天天引颈长盼,等待邮差给我们捎来对方的消息。一收到回复,我们躲进房里,捧着信纸,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我们读着对方的字迹、欣赏信纸的设计,猜想对方写信时的心情,感受着他、她的生活。偶尔我们发现信纸上有水迹,于是我们猜想对方是否流泪了? 偶尔随着信笺我们还会收到美丽的压花、纸鹤甚至是书。于是,我们更努力写信,也更殷切地期盼。
时光再倒流一些,在物质生活贫乏的70,80年代,我们童年的玩具几乎都是就地取材的。纸,作为一个廉价的材料,成了我们最常利用的创作素材,也是我们最亲密的玩伴。墙上的日历纸撕下后就成了在水沟里漂流的小船或是天空中乱窜的小飞机。上课时偷偷从簿子撕下一页,折成“东南西北”,写上各种指示或惩罚,我们就在小抽屉里偷偷地玩起来,老师也不曾发现。
买不起芭比娃娃的那个年代,小女生最爱玩‘纸娃娃’。那是一个小纸片人,你可以给她穿上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纸衣裳。我和妹妹甚至制作了纸衣橱、化妆台等给这些纸片人,然后想象她们是真实的人,给她们取名字玩扮家家。纸,承载了当时不少美好及欢乐的回忆!
在过去那个需要纸的年代,我们写信、寄卡片、折纸玩意儿、玩纸娃娃;迈入21世纪后我们“去纸化”开始改为写电邮、寄简讯、玩电子游戏机及3C产品。但从近年来流行甚至风靡世界的秘密花园、禅绕画、刮画、urban sketching到最近正夯的calligraphy写字趋势等,不难发现,我们的内心其实对纸是有依恋的。
如果更深一层地去解读,我想我们想重温的是那种在纸上写字、画线条、填色甚至只是单纯地折或剪纸所带来的静默与放空。那是一小段自己与自己对话相处的珍贵时间,也是从日常的繁琐与压力中小小的出走与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