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当山兴都庙 – 为了种植茶和咖啡,拉者投入巨资,也从印度南部和锡兰引进上千名淡米尔劳工。这些印裔劳工除了负责茶园和咖啡园的农务,也协助打理拉者的玫瑰与茉莉花园。劳工当中有为数不少的兴都教徒,他们就地取材,用山里的盐木建了一所简陋的兴都庙——“Sri Maha Mariamman”,作为信众祷告和社交的场所。
“周日到山上的兴都庙走走吧!”
林荫笼罩的登山路,这些年已经铺上了沥青,虽然不复当年的天然,但也算是方便了登山客。唯一不变的是路上遇到的人,大家都会点头互道早安,仿佛已经成为登山者之间的默契。

相较于很多年前的初次到访,如今这座马当山兴都庙(印度庙)显然已经成为假日休闲的热门景点,登山路上往返的人潮不少。全长只有三公里的路程难度不高,只需一个小时左右就抵达兴都庙,但走着走着也出了一身汗,是不错的运动地点;加上到庙中顶礼膜拜,求个平安,也是好事一桩。

砂拉越的印度人不多,却在如此深山密林中有一座兴都庙,而且还是砂拉越最早的兴都庙,这是何故?当然是有一段古的,而且故事要回溯到19世纪中叶。
马当山:和平居所
马当(Matang)山脉距离砂拉越古晋市区不远,其最高峰是瑟拉比(Serapi)山,海拔三千尺。这座山被视为古晋地区重要的蓄水区,早年已经建有蓄水池,如今也被规划为国家公园,是观赏雨林生态的好去处,近年最热门的旅游活动是赏蛙。

19世纪中期,有些西方作家指“马当”二字的意思是“和平居所”,指的是这个山区环境清幽静谧。然而,在马来语中“马当”指的是“一条长长的沙质山脊”,在达雅话中则是“荫凉处”的。尽管意思不太相同,但整合起来恰好描述了马当山的地理与山形特点。
有关兴都庙的位置是在马当路18公里处的甘榜马当,登山入口就在甘榜(Kampung,马来文村落的意思)后方,山脚下有个停车空间。
拉者的茶园、咖啡园、御花园
马当山的好风好水,引起砂拉越白人拉者查尔斯布洛克的兴趣,于1867年时在此山区海拔两千尺的高处,圈定一个600英亩的园丘种植茶和咖啡,以应付当年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同时,他也在此建了一所名为“Vallembrosa”的别墅,多次和妻子在别墅度假,单在1870年就逗留了至少三周。据说别墅饭厅的墙上悬挂着一对鹿角,而鹿角上吊着拉者的狩猎工具和头盔,在拉者去世后的20几年内,没有人敢移动它。


为了种植茶和咖啡,拉者投入巨资,也从印度南部和锡兰引进上千名淡米尔劳工。这些印裔劳工除了负责茶园和咖啡园的农务,也协助打理拉者的玫瑰与茉莉花园。劳工当中有为数不少的兴都教徒,他们就地取材,用山里的盐木建了一所简陋的兴都庙——“Sri Maha Mariamman”,作为信众祷告和社交的场所。
从庙宇的名字,我们得知这座庙宇供奉的主神是马里安曼(Mariamman)女神。在印度教神祗系统中,马里安曼是雪山女神帕瓦迪(Pārvatī)的化身之一,而雪山女神是三大主神之一的毁灭之神湿婆(Shiva)的配偶。在淡米尔文中,马里是“雨”,安曼是“女神”,马里安曼被视为掌管“风调雨顺”的农业之神,是重要的南方乡土神,因此在农业时代是非常亲民而且倍受尊敬的神祗,其坐骑是狮子。了解马里安曼的背景,也就不难理解马当山兴都庙出现在此处的原因了。

茶园和咖啡园营运了40余年后,蒙受巨额的亏损,拉者决定放弃这门生意,于是在1912年宣告封园,园内的劳工可以选择回乡或留下成为筑路工人。由于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有许多劳工和当地的马来人与达雅人通婚,兼且无法再使用本身的母语,因此一般都选择留下来。

劳工从马当撤离时,分批安顿在古晋巴都林当、石角和朋尼逊路地区,据知其中一名劳工顺手将茶园兴都庙里的神像请走,供奉在其石角的宿舍内。后来,巴都林当与大石路交界处的兴都庙建成后,有关神像才被请到新庙中供奉。


到了第三代拉者掌政的1930年代,政府曾经计划将这批劳工遣返,然而考虑到当时的世界性经济不景气,以及这些失落母语的劳工回国后的生计问题,最后还是打消了念头。

至于马当山区的老兴都庙,则从1912年弃置在荒莽中,直至1967年无意间被一名毕达友族猎人发现才重见天日,经过装修后再度成为兴都教徒的膜拜圣地。2007年,兴都庙再度进行大翻修,成为马当山区的旅游景点之一。

【温馨提示】
- 需自行安排交通前往。
- 车子可以停泊在山脚处,需付费给看守的村民。
- 在庙的入口阶梯下需脱鞋,然后赤脚登上兴都庙。
- 兴都庙可以自由拍照,唯主殿只有祭司可以进入,闲杂人等不得逾越。
【脸书专页】
Mount Matang Sri Maha Mariamman Temple: https://web.facebook.com/Mount-Matang-Sri-Maha-Mariamman-Temple-Kuching-Sarawak-200262026677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