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新加坡读了两年的中学,那是我人生里一个重要的时光,对于一个在小镇长大的小孩,连鸡饭都没吃过,新加坡这个大城市对我来说简直是个天堂。那年我才十三岁,一个人到陌生的国家读书,乡愁必然浓烈,还记得刚到那里的时候,晚上睡不着觉都会躲在被窝里偷偷哭泣,深怕吵醒同房的室友,我极度想念家乡的一切,尤其是我的母亲。
但呆久了之后,乡愁也慢慢的退潮,我开始喜欢这个地方。印象里,那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代,除了因为学校是全英语教学,本身却是华文小学出身,所以开始时倍感吃力,身边的一切都那么美好。我读的中学是一间拥有70年历史的中学,那个时候的新加坡教育政策以英语教学为主,但政府在民间也积极推动“多讲华语,少说方言”的运动。同学之间以华语交谈,老师教课中英参半沟通。
我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最占优势的科目是音乐,因为音乐课考试的评分标准,把国歌唱好就可以拿至少80分,而新加坡虽然是以英语教学,但国歌却是马来语,对我这个小学马来语还算不错的马来西亚学生来说,唱国歌简直易如反掌,分数冠全班。
学校上课是五天制,每逢星期六都会结伴到乌节路一带的百货公司逛逛,吹吹在家乡没有吹过的冷气。对我而言,这已经是非常满足的事了。
在新加坡两年,认识的人很多,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面孔和名字已经逐渐在脑海里小时,我只能记住的是一个外号“小鬼”的同学,他个子瘦小皮肤黝黑,跟我算是好朋友,可是名字叫什么,我真的已经不记得。
但我还是记得一个朋友,就是麦当劳叔叔。我的家乡是从渔村发展成为一个小镇,那里以潮州人居多。食物方面都以华人的传统小吃为主,甚少看到“西方”食物,连面包都是后期才开始有人在镇里开烘焙店,我们才知道有这种美味的东西。至于什么快餐、西餐、汉堡、薯条、炸鸡、比萨饼、寿司都没有概念。
在学校附近就有一间麦当劳快餐店,隔壁是KFC快餐店,那个时候的KFC样子不像快餐店,比较像西餐厅,只是不卖牛扒羊排单卖炸鸡而已。而且听说还有卖酒精饮料,这点我倒是没有去求证。
我还记得第一次走进麦当劳,柜台前排着长龙,服务员为了不让顾客久等,以及提高柜台的效率,他们都会先向排着队的顾客先下订单。我初到那里英语不是很好,餐牌上都是英文字,加上没吃过汉堡,根本不懂如何选择。
好在在学校听过同学说过一种汉堡叫BigMac,这也是我仅仅懂得的汉堡名字,所以当服务员来下订单时,我叫说BigMac,她问我要什么饮料,我土气的回答:Cola(可乐),服务员不懂什么是Cola,原来新加坡人称这种碳酸饮料为Coke,当时实在觉得自己土的不得了,有乡下佬出城的感觉。
来到柜台付款领取食物后,我急忙找个位子坐下,打开盒子看到巨无霸汉堡时,我的心情真的很兴奋,这么大的汉堡加上那么大杯的可乐,我感觉自己完全是在天堂里一样幸福。
我在家乡很少有机会吃到牛肉,一般都是吃鸡肉和猪肉。一口咬下香煎多汁牛肉饼,我幸福的眼泪都要流出来了。屈指一算,这已经是34年前的往事了,可是牛肉汉堡那种初逢的美味,今天还在味蕾的记忆里。
麦当劳在那个年代,M形黄色拱门还没有那么深入民心,大家对这家美国快餐厅的印象,一般都停留在坐在门口的那个身穿红黄白线条的红头发小丑身上。我的印象也是坐在门口长凳上的麦当劳叔叔,他的身边永远留着空位子,邀请人坐下来,那时候常常可以看到路人坐下来合照,我想应该是游客居多吧!
回想起来,麦当劳已经陪伴我34年,这家快餐厅对今天的我而言,已经没有那么充满期待。该店也随着时代的消费需求,改变了多次的营运作风,近年来也进入精品咖啡市场抢一杯羹。
每一次到吉隆坡去,因为住的都是廉价酒店,没有供应早餐,就算有也没办法吃那么多天,我又不习惯和西马的咖啡,所以麦当劳总是我首选的早餐落脚处。
最近一次光顾,服务员给了我一张积分卡,累积消费四杯精品咖啡,就可以免费获得一杯。这个优惠看起来比起星巴克的十杯送一杯还要划算,但是星巴克的咖啡粉丝还是没有移情别恋。
对于麦当劳,偶尔过去吃个汉堡,是寻找回忆。但是今天的巨无霸已经不是巨无霸,当年那种美味已经在今天的汉堡里消失。我怀念以麦当劳叔叔为标签的麦当劳,我觉得这样的麦当劳明确传达了小丑带给你欢笑的讯息,反观现在的麦当劳,时常以营养价值来说服顾客,缺少一点的“人情味”。
我们因为在这里得到欢乐,所以会再次光顾。我们因为喜欢麦当劳叔叔,所以要求爸爸妈妈带我们去那里,麦当劳叔叔在我的心中不是一个品牌人物,是一个在异乡带给我欢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