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主页 > 专题 > 在地球村里遇见不一样的你

在地球村里遇见不一样的你

当今世界,堪称“地球村”。至少在人类历史中,这个阶段是比较有资格套上这个概念的,我想多数人不会反对这点。

过去,伴随“地球村”的,还有“全球一体化”、“大同世界”这些概念。然而令学界争议不休的是,所谓的“一体化”和“大同”,是根据谁的模式和标准。

这很正常,任何一个概念都会引起很多讨论,尤其像“地球村”这样的新概念。然而近年来,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出现不同的反思,大概人们觉得千篇一律的大城市和大商场是一件很沉闷的事,于是大家开始强调差异性,强调在地文化

文化差异,同在一村。(图 / 蔡羽)

香港汇丰银行的口号让人印象深刻——“环球金融,地方智慧”(The World’s Local Bank);许多跨国连锁店比如星巴克、麦当劳等,也开始将各地分行的装潢与餐单融入当地的文化特色;自助游越来越流行,更多人喜欢的旅游方式是自行发掘当地的文化特色。

按目前的趋势,可以预期“文化差异”逐渐成为全球化的大卖点。这符合人性,因为没有人会喜欢千篇一律,人类总喜欢新鲜的事物。所以,拿出你的特点,你反而比较容易在全球化中被发现。

趋势继续发展,讨论也必然继续。深度的课题交给专家,本文只谈有趣的“文化差异”经历,找来几位旅游爱好者,听听他们的亲身经历和看法。

图 / 罗淑真提供

罗淑真(台湾):马来西亚的多语环境很有趣。

台中的罗淑真是一位老师,多次受邀到马来西亚讲课、带活动,初到马来西亚时对多种语言交杂的环境深感兴趣。

“说是兴趣,有时也很无奈。比如跟几位马来西亚朋友聊天,说着说着大家就转了语言,我通常就楞在一旁,接不下去了。”

也许是多语环境使然,罗淑真认为马来西亚华人在文法运用方面没那么讲究。比如马来西亚华人习惯说“我们吃着先”,台湾人会说“我们先吃”。在发音方面,她认为一般马来西亚华人的华语音调太平音,少了抑扬顿挫。

图 / 陈欣於提供

陈欣於(马来西亚):北京地铁里不可思议的事。

陈欣於自小热爱中华文化,对于中华传统美德自有一套坚持。然而,2013年在北京王府井地铁内亲历的一件事,却让她耿耿于怀至今。

“我和同事站在一对母女前,突然小孩就从座位上跳下,然后一蹲,直接往我们脚边小便。我们一呆后,第一个反应是破口大骂!全车厢的人包括那位妈妈和小孩,都若无其事,竟没人搭理我们!结果我们只好在下一站下车,自认倒霉,回酒店洗鞋去。”

至今回想,她仍然心里有气:“我认为中华民族是有优秀文化的民族,像这种不文明的表现应该受到批评。所幸我在武汉、上海、青海玉树、云南昆明等地的旅游印象还是比较好的。

图 / 许挺菡提供

许挺菡(新加坡):守法的新加坡人遇上随性的法国人。

从忙碌但井然有序的新加坡,到法国巴黎旅行时,法国人的一些习惯让许挺菡大开眼界。比如星期日的巴黎,店铺大多不营业,只有一些小咖啡馆冷冷清清开着。即便在工作日,很多商店也会在午餐时间关闭二到三个小时。

让许挺菡看傻眼的还不止如此。“你知道吗,在法国街边走路是挺危险的事,法国人很习惯随意在路边停车,即使违法也如此。更吓人的是,他们很常直接就把车开到人行道上,跟行人抢路!”

图 / 林世玲提供

林世玲(马来西亚):上厕所是一门旅行学问。

“对于上公厕这件事,出门在外还真是一门学问,不稍微做点功课,容易闹笑话。”

话说林世玲第一次到日本旅行,迫不及待想见识当地的厕所文化,尤其听说当地的公厕水平令人惊艳,已非星级所能评比。结果推开女厕,只见马桶盖紧紧盖上,马上弹出换一间,结果发现都一样。

“从小对坐式马桶的理解就是但凡马桶盖紧紧盖上者,其中必有蹊跷;要不是‘满城尽带黄金甲’,就是损坏待修,绝对是用不得。于是心情忐忑,却也鼓足勇气把桶盖掀开,不仅未见灾变,还香味扑鼻,让‘解手’成了通体舒畅之事。”

原来,日本女性在如厕后,会贴心地将马桶清理干净并盖上桶盖,给下一位使用者留下干净的空间。她有感而发:“何时咱国民也学学日本女性的优雅贴心,特别在上厕所这件事上,我满心期待。”

至于在台湾,厕所里无论男女都备有垃圾桶,那可不是让你扔果皮纸屑,而是丢弃已使用的厕纸。她解释:“当地的排污管不像马来西亚那么大,把厕纸往里丢要管子阻塞,麻烦可就大了。只是刚开始有点不习惯,尤其在公厕,一想那桶子里收集了众人的排污品,一天下来会不会细菌滋生、污染环境。”

图 / Raven Kwok 提供

Raven Kwok(新西兰):文化多样性是切身体会。

“我向来不习惯做广义的定义,我相信文化本身原本就带有交流性,地方文化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当一个地方对外的管道打通了,无论是古代的商路,还是现代的网路,互相取经、改变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而已。”

Raven自小就四海为家,记忆中残存着许多不同城市的文化碎片,因此看待“文化差异”这个课题有独到的见解。

他是一个感性的人,每在一个地方住久了,身心轻易就受到当地风土人情的洗礼,渐渐地影响着本身的成长与价值观。他说:“每当要迁徙时,超重的行李中总会有一些带不走的感性,掺杂著对当地文化的不捨。所以文化的多样化对於我来说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切身的体会。”

“我关注的往往是一些不易察觉、而脸书无法碰触的细节,比如口音的渐改、与人相处的模式、口味的偏好、咖啡的浓淡接受度等,其实都悄悄地成为了我们生活文化的一部分。而我们也不自觉地在影响着不同的人,由此形成文化交流。”

也许正因成长在不同地方的经历,Raven待人接物总是不愠不火的,因为他习惯面对差异,也习惯在差异中找到共同的语言。

图 / 陆镝提供

陆镝(中国):原始的,可能是未来的现代。

陆镝是北京的媒体人,经常在东南亚、北美等地跑,有时为了工作,有时纯粹旅游。不久前,他到了马来西亚的砂拉越,参观了原住民伊班人、达雅人的长屋,突然就想起中国70年代文革期间的筒子楼。

“简单的说,筒子楼就是有很多单位的房子,每个单位里住着一个家庭,大家共用走廊、厕所等,而走廊是大家主要的交往通道。筒子楼和砂拉越长屋虽然各在一方,但是这种共同谋求公共利益的建筑模式如出一辙,可见文化还是有其相似的时候。”

陆镝认为砂拉越婆罗洲原始森林里的长屋是一种文化标本,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这种建筑虽然历史悠久,而且数量在减少,但又未必会绝迹,可能到了某个时候,这种生活方式又会重现,甚至再流行起来。

陆镝感触良多的说:“世界虽然趋向大同,但是文化差异的存在是弥足珍贵的,对未来的社会发展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我们要知道,未来并不一定一直朝目前的方向发展,当出现某种状况时,原始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再度被重视。这个观点,正是文化学者或人类学家们,特别重视多元文化的原因了。

Oh hi there 👋
您就是我们要找的人!

欢迎免费订阅一起吃风 My Easy Moment,提供人文旅游阅读内容,也筹办各类人文旅游活动。成为订阅者,每逢上载新内容或活动都会自动将讯息推送给订阅者,日后还可以享有特定优惠。
步骤很简单,只需输入姓名和电邮地址,就完成订阅手续。当然,如果事后觉得内容并不适合您,可以在任何时候一键退订。

We don’t spam!
Your information is strictly for our internal use only.

蔡羽
『一起吃风』企划总监。右手执笔,集文化人、媒体人、研究人、设计人于一身,对文化产业有独到见解;左手从商,累积多年经验,对市场具敏锐触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