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书店是我消磨时间的第一选择,我喜欢这种翻阅书籍的过程,就是阅读的乐趣。不过自从进入印刷业之后,逛书店又多了一种乐趣,就是欣赏印刷品之美。在这之前,书籍对我而言,只是文字和图片印在纸上的东西,方便我们阅读的载体。
但是接触印刷业之后,我学习印刷的种种知识和能力,眼界也被带到另外一个有趣的世界。因此,我现在逛书店,不仅是翻阅的乐趣,我也会注意书籍的印刷、排版、美编和装订的技术,让我的书店时光更加丰富多彩。
前阵子在逛书店时,意外在特价书特区看到一本很特别的书,书名是“古腾堡的学徒”,是一本内容牵涉到印刷工艺的翻译小说。这本小说的特别之处,不是内容而是书本的制作工艺,这也是引起我的兴趣的地方。
作者用五年时间对金属活字印刷的诞生过程进行考证与研究,发现这世界上第一本“印”出来的圣经,原来不是Johannes Gutenberg一个人的传奇,而是至少有三人的团队在破旧的印刷工厂研发而成就。这个改写书本记录方式与成就知识蔓延的印刷术生成过程,好像贾柏斯与好友们在车库开始Macinttosh的发明、最终造就Apple的传奇。
作者艾礼思克利斯蒂将充满传奇色彩的“古腾堡圣经”如何开始试印及最后成功印刷出来的过程,用小说的方式呈现。同时小说内容在字形、纸张、铅字模和印刷术的场景描述,都很有考究的引用。而作为印刷业者的我,更是让我读得津津有味,仿佛就是一本为我的事业量身定制的书籍。
♦
小说述说在印刷术尚未成熟的15世纪,小说主角书籍抄写员彼德深深着迷於文字之美,他感觉文字就是他的天命。
因缘际会下,他来到创业家古腾堡的印刷工坊当学徒,展开印制“圣经”的大计划。因为他写的一手好字、所以能按照自己的字型刻出精致的字体; 故事从一开始少年对所谓美丽文字的定义,仅局限书写在羊皮纸上、植物墨水乾掉之後凸出来的字才能堪称美感。 到后来亲眼看见自己铸印出来整齐一致,墨色均匀、且双手触摸到铅体铸痕所印出的圣经的感动。
他徒手熔炼金属,运用描绘文字的天赋铸造铅字。为让印刷重现手抄书的艺术性,行距、字距、标点位置、字母的视觉风格,无一不是精细讲究,耗损的铅字更必须反覆重制。彼德踏上了看不见终点的征途,长达一千两百页的“圣经”,页页都是扎实的手工艺,投入一辈子都不见得能完成……而他热爱文字的心,还得先通过一场惊心动魄的试炼!
眼看印刷进度告急,古腾堡与投资人撕破脸,有心人也图谋印制赎罪券敛财……当身边的人只为利益斗争,彼德仍深信文字是上帝最美的造物,应透过印刷与世人分享。
♦
其实,与其说“古腾堡的学徒”是本小说,倒不如说它是一个小小的工艺品,从封面的选择到书页的装订都能够看到出版社的用心,1565年的木刻版画(黄金美因兹城)、裸背穿线装祯,还有与日星铸字行的老师傅们一同完成的铅字活版印刷扉页,用六种不同的字型、六种不同的字体大小,组成一个“字”的留白,浓郁的墨色、雪白纸张丝滑的触感、印刷时因机台重压而有些微凹陷的纸张,处处都展现着印刷工艺之美,也能感受到他们想透过这本书带领我们一窥印刷世界的用心。
根据作者自述,她曾当过活字印刷工坊的学徒,而在创作的过程中她不仅仅只是研读了几百年来的相关书籍,更亲自访问了多位研究传统印刷术的学者,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追寻。近年来,活字印刷的风潮再现,而台北的日星铸字行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透过让古老印刷工艺复活的努力,让现代人有机会重新看到活字印刷之美。
我透过她的文字可以感受到她这门传统的工艺的热诚,用细腻的笔法将“古腾堡圣经”不可思议的印制过程还原,让我在阅读时彷佛搭上了时光机,回到改变纸本书命运的瞬间,也透过述说这个不凡的故事,让人们在电子化的时代重新肯定纸本书的价值。
在这个科技进步快速的时代,却有越来越多人回归纸本书时代,花一段静谧的时光捧着一本书,静静享受指尖掠过纸页的触感,以及那在翻阅的同时,萦绕在鼻尖一抹若有似无的墨香;书是由美感、几何和金工所构成,在技术尚未完善的年代,制作一本书可能需要花上数个月甚至将近一年的时间,不断失败的打击和外界的压力下,每一步都走的异常艰辛,咬牙坚持的信念随时都可能崩毁,但在完成理想的那个瞬间,却犹如拥有全世界一样满足。
“古腾堡圣经”不是一本新出版的书,却是一本作为印刷媒体人感到骄傲的精美藏书,因为在内容里不只述说了印刷的故事,书本本身的制作工艺也显示了印刷业者的诚意与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