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奥地利,大家都必定会联想到施华洛世奇及古典音乐(莫扎特的故乡),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其建筑不只限于古典建筑,现代建筑技术亦可以说是一流。那年夏天有幸和伙伴们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进行建筑观摩之旅,打开视野感受西方文化冲击之余,也享受穿越这座城市中,新旧建筑共存共荣的不同空间。
古典建筑如维也纳音乐协会大楼(Wiener Musikverein),大楼内共有六个大厅,而里头最出名的金色大厅,其声学的设计可非一般。闻名世界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每年都在这里进行新年演出,导览员告诉我们,即使是他们,排了十年也未必买得到爱乐乐团的票,可见其享誉全球的演奏水平,是多么的受欢迎。
而庆幸的是,我和伙伴们买得到维也纳交响乐团演出的五欧元站票。在这里顺带一提,维也纳交响乐团的精英乐手才有资格进入爱乐乐团,但其实维也纳交响乐团已经算得上是国际一流水平了。音乐会当晚座无虚席,而我们站票区即使得离舞台约30~40米,在完全没有麦克风等音响设备下,所有的乐器发声都靠大厅内的木制地板、墙体、女神柱、雕花等装饰产生混响效果。
导览员更告知整个音乐厅漫长中频(500赫兹)混响时间长达2.1秒。(混响时间:声源停止发声后,声压级减少60dB所需要时间即为混响时间,单位为秒。)整个大厅的声学原理其实犹如小提琴音箱,天花板以上的空间有着大型的钢构架挂在两旁的承重墙,使得屋顶与天花板的分离形成了巨大的共鸣箱。第一次感受单纯从乐器发出来声音的震撼,来自这金碧辉煌的音乐厅。
而维也纳另一让我震撼的是其多元现代社会住宅设计。奥地利是社会主义的国家,政府非常照顾人民的各项福利,包括居所(绝大部分为出租住宅,少数居民自有住宅),其租金都在平民可负担的范围。
这是维也纳早期社会住宅的经典-卡尔马克思大院(Karl Marx Hof),兴建于1926年,当时为了应付大量工业革命之后的城乡移民。其社区内设备非常完善,从育儿及社福中心到公园,一应俱全。我们可以从其一楼的立面语汇——穿透的拱形通道,感受到庞大的建筑量体因为有了拱形通到,其通风及动线的流通性并不会产生压迫感。
维也纳政府也规定社会住宅必须留设阳台以达到绿建筑标准。当地居民更充分利用阳台空间,从花圃到交谊空间都不难看到维也纳人的生活情调。
每座社会住宅区都有良好的设备规划,从交易厅、健身房到公园广场。维也纳的社会住宅让我意识到公寓类型的立面处理有很多的可能性,从遮阳板、阳台量体的拉伸、弧形压克力罩到浪板等,这些多元的语汇,造就这座城市住宅区每栋建筑都有其自鸣性,塑造了缤纷又不失和谐的舒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