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说到罗浮宫,人们都立刻想起那座玻璃金字塔。但你们知不知道,罗浮宫其实是指包围着玻璃金字塔的建筑?
11世纪末,为了保护巴黎不让诺曼人及英国人的入侵,菲力蒲奥古斯特(Philippe Auguste)建立了一座城堡-罗浮宫。经历了8个世纪的整修扩建,曾在1750年被提议拆除,也曾在1871年经历了一场大火,罗浮宫才形成了今日的格局。
我们把这篇的重心放在大家都看过却也许不理解的玻璃金字塔。为什麽一座看似普通的金字塔会举世闻名?而为什麽那麽多人不喜欢这个设计?金字塔的用途到底是什麽?设计真的那麽简单每个人也能当设计师?
1981年,法国政府决定将罗浮宫建筑群的所有建筑都修建成博物馆,并对罗浮宫建筑群实施大规模的整修。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谘询了15位最有名望的博物馆馆长来点名他们心中最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去设计这个极为重要的庞大工程。其中的13位馆长都一律推荐了一位美籍华裔设计师 – 贝聿铭(I.M.Pei)。
艺术史学家Andre Chastely曾经形容”罗浮宫是世界各国中保存最差,管理最糟的大型建筑物”;而罗浮宫的馆长也戏称罗浮宫是一座“没有後台的歌剧院”,这说明了罗浮宫在经历了8个世纪断断续续的整修与暂停之後的混乱惨状。原是法国王宫的罗浮宫,本来就不适合用作博物馆用途。纵使拥有几代延续保存下来的丰厚典藏,但一座博物馆需要广阔充裕的展示空间,明确且广大的入口,简单易懂的参观路线,和庄严却不具有压迫感的空间氛围。
这些就是贝聿铭所需要面对的设计挑战。
要如何建立一个明确的博物馆入口,同时也不夺取周围的历史建筑的风光?
一座玻璃金字塔。
因为底部面积大,形成了迎接游客的入口;三角形向上的体积越来越小,让周围的罗浮宫建筑突出,也因为是玻璃所以不破坏原始罗浮宫的视觉观景。 而因为庞大的底部面积,玻璃金字塔为地底下的广场引进了丰富的日光,让整个博物馆的入口大厅都明亮起来;夜晚,灯光把金字塔照成拿破仑广场上的一颗钻石。
可当贝聿铭大胆提议以一座玻璃金字塔为博物馆的入口时,却遭到了法国群众与保守派的极力反对。法兰西人自古自认优越,固然无法接受法国最重要的罗浮宫博物馆扩建改造工程是由一名美籍华人操刀。其二,他们认为把金字塔建立在一群历史文化遗产的中心,简直是对法国文化的侵略和侮辱。
而为了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也为了设计师的尊严,贝聿铭应巴黎市长的要求,在拿破仑广场上建立了一座实体大小的金字塔模型去证明他的设计能为这个地方带来强大的正面影响。这个实体模型果然被法国人接受了,也把当初反对的声浪慢慢击退。
新与旧,明与暗,历史与现代相互结合,自然且不起冲突。经历多年,金字塔成为了拿破仑广场上一座巨大的艺术品,巴黎的象徵。
下一期,我们一起进入到金字塔里,探讨贝聿铭在地下展览空间里的链接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