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海节 —— 马兰诺族拥有本身的日历,他们将新年的月份称为“Pengejin”,意即“神明的月份”,此时东北季候风逐渐结束,“好日子”又重新回来了。“Pengejin”这个月份对比公历约为三月,为了感谢神明的赐予,沐胶地区的马兰诺族传统上在四月举办“祭海节”,这也是马兰诺社群里面规模最大也是最古老的祭海节。
抵达拉敏达娜(Lamin Dana)的下午,天气异常懊热,整个迪廉村(Kampung Tellian)是安静的,一如那条颜色深邃的迪廉河。这份安静,是因为天气实在太热,还是佳节前夕的庄静?
思索间,迎来拉敏达娜主人戴安娜罗斯(Diana Rose)的热情招呼,把我们引入民宿内。
坐看迪廉河的“Lamin Dana”在砂拉越马兰诺族的语言中是“古屋”的意思,是戴安娜结合家人、族人的力量,依据马兰诺的传统建筑格式,耗资20万令吉建成于1999年。拉敏达娜是一座民宿,也是戴安娜推动马兰诺传统文化的基地,有其特殊地位,是村子里的地标之一。
曾经当过记者,近年全情投入马兰诺文化研究与推广,戴安娜直言几乎把全副身家都投入进去了。但也因为有她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族人,古老而神秘的马兰诺文化才得以走出沐胶,逐渐被砂拉越其他地方乃至国外发现。
……全村动员的盛会……
这趟跟随砂拉越旅游局的媒体访问团,为了祭海节(Kaul Festival)而来,我预先做了一些功课,承蒙戴安娜的解说,又让我对马兰诺和祭海节有了多一点的认识。我们早到了两天,得以见识到村民以敲锣和高声喊话的方式,开着船沿河提醒——祭海节要到了!
“这是传统的通告方式,由村长指定的村民负责这项工作,通常是在祭海节七天前和三天内进行,时间是晚上七时至九时之间,当所有的村民都在家的时候。这项通告除了是在通知村民,也是在通知所有神灵。”戴安娜解释。
参观祭海节,一定要顺道游览迪廉村,看看村民们如何进行事先准备工作。各式各样的手工制作,将棕榈叶以削、刨、绑等方式,做成各种饰品。根据那些成品来看,似乎都是花鸟树等自然动植物造型。这些饰品主要用以装饰各家准备参加祭海节的船只,甚为隆重其事。
……感天谢地的祭海节……
该说说祭海节——这是马兰诺族最重要的传统祭祀活动之一。
在砂拉越人口大约只占6%的马兰诺族,主要聚居在沐胶、峇南河与拉让江下游,是个讨海民族,也精于硕莪种植与加工。马兰诺族的历史据说可以上溯千年,最初是泛灵信仰(Animism),后来才逐渐信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但仍有部分族人保持原有信仰。
每年东北季候风吹起时,往往为马兰诺族带来诸多麻烦甚或灾难,海上的大风大浪导致鱼获剧减,过多的雨水也威胁着农作物,而这种煎熬的日子前后大约四个月。
马兰诺族拥有本身的日历,他们将新年的月份称为“Pengejin”,意即“神明的月份”,此时东北季候风逐渐结束,“好日子”又重新回来了。“Pengejin”这个月份对比公历约为三月,为了感谢神明的赐予,沐胶地区的马兰诺族传统上在四月举办“祭海节”,这也是马兰诺社群里面规模最大也是最古老的祭海节。
祭海节虽然中译为“祭海”,实则不止祭拜海神,也同时祭拜天空之神、森林之神、农业之神等。
……乘船去祭海……
祭海节当天,清晨6时30分,我们在拉敏达娜的长廊上集合,天气非常好。戴安娜早已经在等着,身旁还站着沐胶国会议员拿督哈妮法泰益(Dato Hajjah Hanifah Hajar Taib),两人皆身穿马兰诺传统服饰,极显隆重。
戴安娜嘱咐我们穿上救生衣,并安排我们陆续登上她准备好的船只。船只也做了一些装饰,或许考虑到我们需要拍摄,因此饰品比较简单,视野还算广阔。
“我们必须等待主船经过,然后跟在其后方,千万不可以爬头开在主船前面,以免冒犯神明。”戴安娜再三强调这点。
主船在更早的时间,在迪廉河上游进行一些仪式后,即载着一位“祭海爸爸”(Bapak Kaul)顺流而下。这位祭海爸爸的角色很重要,基本上是祭海节的主导者,职能类似主祭司,任务是代表人类和依帛(Ipok)沟通,确保依帛满意,并赶走邪灵。“Ipok”是古代马兰诺族对神明的称呼。
船只有点窄,而且难免颠动,幸好遇上一位好船夫,主动献意让我和女记者蓝海伦坐在他的旁边——那是相对空旷的地方。正高兴时,鼻端突然闻到阵阵引擎传来的油烟味,这好风水原来还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跟着祭海爸爸的脚步……
油烟扑鼻中,主船缓缓从上游转角出现了,祭海爸爸站在船上微笑着跟我们点头致意。这位带着笑意的祭海爸爸据说是来自达叻(Dalat)地区Sepok家族的Agut Ujo先生。Sepok家族多年来一直肩负“祭海爸爸”的重责大任,Agut Ujo先生已经是家族传承下来的第九代祭海爸爸。
尾随主船朝海口进发,一路上的景象是——从上游的窄河道到下游越来越宽的河道,我们的左右和后方也出现越来越多船只,有者精心妆点,有者只是简单插几支饰品或旗帜;船上的人也有盛装的,也有穿着简单却齐整的,大家或丰或俭都赶着水路来参加祭海节;河岸上也很热闹,一丛一丛聚集的村民,跟我们挥手打招呼,我忙着拍照的手还得腾出来挥手回礼,那一刻感觉自己像明星,整条迪廉河是星光大道。
祭祀在海边的一座空地进行,登岸后我们尾随祭海爸爸等人走到空地一角,只见众人首先将精心打造的贡品篮(Seraheng)安插在草地上,然后祭海爸爸从身旁各人捧上的盘子中,将七种贡品先后乘入贡品篮中,大致就是马兰诺的传统点心如帽子饼(penyaram)、糯米糕、硕莪粒等。
摆好贡品后,祭海爸爸开始祈祷,而后向各个方向撒米。这时,人潮让出一条小路,祭海爸爸率领一众村里的领袖,往回走向海边,只见祭海爸爸直接走入脚深及膝的海水里,神情认真的念着祷文,而后朝向大海撒米数次。完成仪式后,众人再返回空地。
……吃不完不可以打包……
此时,成百上千参加祭海节的村民们,纷纷围坐在自备的毯子边,毯子上摆满了食物,等祭海爸爸开动,大家就在一起用餐。气氛相当热络,犹如嘉年华,我们这些访客也参与其中。
根据资料,这个聚餐的传统强调平等,不但村民在用餐,各路神明也在场和大家一起用餐。如果遇有猫狗之类的动物在场,也要把食物分给动物们。我觉得这个场景很有意思,体现原始自然信仰中,对天地万物的尊重。在这样的场合里,祭海节不止是古老的祭祀,它也是马兰诺族重要的社交聚会,而且不分你我。
“大家可以尽量吃,吃不完的食物不可以带回家,必须留在现场让神明继续享用,否则会把厄运带回家。”戴安娜事前慎重的提醒过我们,这又是祭海节的另一项重要禁忌。剩下的食物怎么处理呢?贡品篮下方放置着两个竹篮,大家可以把剩余的食物装在里头。
回到拉敏达娜时,戴安娜还穿着传统服饰,与助理趴在地上处理一些文件,一派悠然。她告诉我:“祭海节后三天,我们什么都不做,村子里也不可以砍树或者杀伤动物。”
我点点头,走到拉敏达娜的长廊,看着继续深色的迪廉河,内心安静而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