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遇见喜多郎Kitaro – 最后一曲《黎明Reimei》,荧幕上播放人类文明在过去数百年来的重要大事。此时此刻,舞台上继续忘情演奏的喜多郎把自己变成配角,只有一盏台灯打在他的身上,全场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上万人,都抬头注视荧幕,为人类的文明发展而感慨和喝彩。
那天下午,喜多郎穿着浅色Polo衫从后台走出来,随即双手合十,面带微笑向观众鞠躬致意。我心想,终于在这里遇见了喜多郎!
对我这个世代的人来说,葛莱美奖和金球奖得主喜多郎是殿堂级的人物,是新世纪音乐的代表。他投身音乐的时候,我还没出生,反倒在世纪交替的时候,遇见了他的音乐,陪伴我们跨越新世纪。
喜多郎当时真红,尽管他本人很低调,也很神秘。那是他艺术生涯的巅峰时期,《丝绸之路》《飧宴》街知巷闻,曾经被许多乐团搬上台演奏,我们听了一遍一遍又一遍,如今偶尔在某个场合听到音乐响起还是鸡皮疙瘩。
因此,当喜多郎将登上雨林世界音乐节的消息公布以后,自然成了本届音乐节的强打,准备和喜多郎来个世纪“会面”的人(如我),等这一刻等太久。
“我用音乐传递能量”
音乐节第一天下午,原本的喜多郎工作坊临时改为交流会。现场一位妈妈站起身,表示本身的孩子喜欢音乐,并且取得一些成绩,她恳请喜多郎给她孩子提出建议和指导。
喜多郎很谦虚地予以回复,最后他说:“我不喜欢指导别人,我喜欢的是透过表演,用音乐传递能量给大家。”
表演即生命,这是一位艺术家的信仰。当下我如是想。
入夜,雨林世界音乐节的主台上,喜多郎在上万人的欢呼和掌声中出场,不发一语的音乐家以击鼓掀开表演序幕,随后喜多郎式的空灵音乐在空气里弥漫开来,台上那灰白了的长发随乐音飘动。
《丝绸之路》响起时,我立刻被触动,终于在现场聆听喜多郎亲自演绎这首曲子。这是配合1980年代《丝绸之路》纪录片而创作的乐曲,世界也从此听见了喜多郎音乐。
当晚的表演重点是《古事记Kojiki》,也是喜多郎最为人熟悉的传世之作。这张专辑在1990年发行,以日本同名史籍编写创作,用七个章节讲述从宇宙洪荒到人类诞生的过程,展现了艺术家的宇宙观,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沉思。
全世界重温人类文明
从序曲《太始Hajimari》《创造Sozo》《恋慕Koi》《大蛇Orochi》到大家最耳熟能详的《飧宴Matsuri》等,喜多郎在舞台上全情演出,舞台两旁的大荧幕切换画面,引领大家走一轮地球与人类史。
最后一曲《黎明Reimei》,荧幕上播放人类文明在过去数百年来的重要大事。此时此刻,舞台上继续忘情演奏的喜多郎把自己变成配角,只有一盏台灯打在他的身上,全场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上万人,都抬头注视荧幕,为人类的文明发展而感慨和喝彩。
我觉得这是雨林世界音乐节最美的一刻,喜多郎音乐让我们再次回归全人类的初心,重温文明发展的轨迹,在充满战火、争端和病毒的今天,这是一份温馨提醒,也是一股音乐能量。
演出的最后,喜多郎终于开口说话,他赞许雨林世界音乐节是一场powerful的盛会,他还说希望可以再回来,全场报以热烈掌声;此外,他也感性的表达对疫情期间不幸离世的故友的怀念,有点感伤。
最后,喜多郎难得大开金口,献唱约翰连侬的《Imagine》,表达艺术家对世界大同不变的期许,也完成一次充满温度和睿智的表演。
喜多郎今年71岁了,长达90分钟的表演依然充满力量,让人肃然起敬。
祝愿喜多郎先生健康安好,希望很快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