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拉越古晋 有不少乡野奇谈,最广为流传的其中一则,大概就是神石“ 峇都吉央 ”( Batu Kinyang )。在 马来语 中,“峇都”(batu)是 石头 的意思,而“吉央”(kinyang)则是水晶的意思,“峇都吉央”若按字面翻译,就是“石头水晶”的意思了。也有人认为,“吉央”一词也可能是“神圣”的意思。
砂拉越古晋有不少乡野奇谈,最广为流传的其中一则,大概就是神石“峇都吉央”(Batu Kinyang)。
在马来语中,“峇都”(batu)是石头的意思,而“吉央”(kinyang)则是水晶的意思,“峇都吉央”若按字面翻译,就是“石头水晶”的意思了。也有人认为,“吉央”一词也可能是“神圣”的意思。
坊间相传,这颗巨石会“长大”,而且有神力,引起民间的崇拜。早在19世纪,巨石所在路段,已经被命名为大石路(Rock Road),从古晋老街直通三哩外达雅人聚居的郊区。
峇都吉央体积巨大,约莫20呎高、80呎长,呈深褐色,显眼的占据在大路边。它其实是一面裸露在外的砂岩,但它奇特之处是在岩石表层,另有一寸厚度的石片,乍看像似斑驳脱落的“皮肤”。峇都吉央据说另有几个姐妹石,散布在古晋其他角落,但体积以峇都吉央最大。
对许多砂拉越人来说,人们相信这种奇特的石头是神圣而且具有神力的,不容亵渎。对于峇都吉央的神话故事,早年在马来族群之中流传最广,然而却没有人可以说清楚传说源自何时。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
很久以前,有一位爪哇男人在峇都吉央上小睡,以纾解工作疲劳。睡梦中,他遇见一个“人”,便向那“人”诉说本身希望有个小孩的心愿。奇的是,不久后这个男人的妻子果然怀了身孕,巴都吉央附有神灵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多人——特别是马来人和华人纷纷前往膜拜。
♦
另一则峇都吉央的传说,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当时的砂拉越由第二代白人拉者查尔斯布洛克(Charles Brooke)所统治,正值大事发展的时候。查尔斯有意将大石路扩建成为衔接城郊的大道,而筑路工程需要用上很多石头,他相中了这块大石,打算将石头炸碎。就在一位工人爬上峇都吉央准备埋置炸药之际,突然狂吐鲜血,随即昏迷。
几乎同一时候,砂拉越内陆省份爆发的霍乱蔓延至市区,导致多人丧命,坊间流传拉者执意炸毁神石,触怒了神灵才酿此灾难,许多华人和马来领袖纷纷劝告白人拉者打消念头。
眼见群医束手无策,人心惶惶,一众华人社区领袖只好请来法师,开坛做法,在老街区一带游行。这个行动并未事先照会查尔斯,因此当他获悉消息后愤怒不已,认为民间有人试图妖言惑众,激化恐慌的情绪。他要求停止游神,但不受理,暴跳如雷的他随即丢下狠话:游神不停止,即刻从砂拉越河对岸开炮轰掉海唇街的华人商店。
当然,事故的最后,以拉者查尔斯俯顺民意告终,保住峇都吉央神石。可是查尔斯显然对此耿耿于怀,在1912年另有“搞作”,刻意在峇都吉央附近盖了间屠房,屠宰牛羊生猪等供应市场需要。马来社群认为此举将导致石中神灵离去,因而提出严正抗议,却不受理。自此,人们相信峇都吉央已经失去神力,膜拜巨石的人潮也逐渐散去。
♦
还有一则峇都吉央神石的传说,则与当年砂拉越华人第一家族——王长水家族有关。事缘王长水次郎王观兴自小体弱,其母遂向距离王家私邸仅咫尺之遥的神石祈求,保佑儿子健康平安,结果孩子的身体果然好转,健康长大。为了答谢神明,王母于1897年前后,在石上建了亭子,方便善信前往膜拜。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超过半个世纪的亭子已经残破不堪,此时又发生了一件奇事。某日,王观兴骑着单车途径峇都吉央附近时,竟被一辆日本官员所驾驶的汽车撞倒,据说当时车子的速度相当快。王观兴即刻被送医,结果神奇的被抢救回来,逐日康复。大家认为那次的意外,是峇都吉央在提醒王观兴,要他重建神石上的亭子。
♦
神话已远,但峇都吉央依然大大方方坐镇大石路上,毗邻相伴的是别具特色的印度庙宇。这个不在旅游手册上的神石,你如果有兴趣一探究竟,只需问问古晋人,大概没有几个人不知道。
(特别感谢 Mike 绘制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