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 Borneo (慕娘部落)这个名字,大有意思。刘恭维说:“Mak在原住民语言中是吃(makai)的缩写,也有母亲的意思,指的是大地之母。中文的慕娘,则是Borneo的音译,是很早期的译法。”
“当年因为参与社区服务,第一次住在长屋里,第一次吃原住民的料理,觉得很新奇。我开始在思考,为什么我们和原住民那么靠近,却不了解他们的食物和文化?”
我们坐在五脚基,听刘恭维说故事。下过雨的夜晚,风带点凉,沙贝的琴音缭绕。不远处的大妈在忙着炒菜,大叔则主事烧烤,香味一阵一阵乘风而来。
刘恭维是慕娘部落(Mak Borneo)的创办人,拥有多重身份,比如设计师、摄影师,在创办主打砂拉越原住民料理的慕娘部落以前,毫无餐饮业的经验。然而,经营慕娘部落的最大障碍,倒不是隔行如隔山的问题,而是人们对原住民料理的抗拒心态。
且说长屋之旅结束后,刘恭维兴起将原住民料理带入市区,介绍给华社的想法。他和周边一些人分享这个创想,得到的反馈是消极的,甚至有人认为原住民料理粗糙而且不卫生。这些回应,令刘恭维更感讶异,不无沮丧和失望。但他没有放弃这个念头,反而激发他想做这件事的决心。
恰好当时有个美食展,刘恭维约了一位好朋友,决定前去摆档,卖起原住民食物,结果顾客的反应还不差。有了这个鼓舞,过后他们在诗巫老街一家咖啡店正式开档营业,以“Anak Borneo”作为招牌,透过他们在社交平台上的人气,招徕了不少捧场客,算是好的开始。
不久后,这个档口尽管因故结业了,却让刘恭维对于推广原住民料理有了实战的经验。休息一段时日后,刘恭维重新整顿,再度出发,慕娘部落因而成立。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慕娘部落(Mak Borneo)这个名字,大有意思。刘恭维说:“Mak在原住民语言中是吃(makai)的缩写,也有母亲的意思,指的是大地之母。中文的慕娘,则是Borneo的音译,是很早期的译法。”
砂拉越原住民的料理手法,主要有生食、竹筒烹煮、熏烤、腌渍、酿酒等;饮食文化是很典型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食材来自热带雨林。所以将“Mak”理解为大地之母,是非常贴切的。
“还有一个重点,当你想吃原住民料理,不必跋山涉水到雨林里的原住民部落,Mak Borneo把部落搬到市区,你可以轻易在这里点餐享用。”刘恭维补充。
或许出身设计专业,本身也是一位点子很多的鬼才,刘恭维在慕娘部落的包装和宣传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他还特地剪了原住民惯见的椰壳辫子发型,除了要引起人们的注意,宣传慕娘部落,他也希望有人告诉他这个发型背后的故事。
“确实有人告诉我,将额前的头发剪成椰壳,是方便在追捕猎物或面对敌人时,头发不会妨碍视线;后面留辫子,是遇到敌人猎头时,从后颈砍来不容易一刀砍断颈项,可以争取时间逃命。”刘恭维侃侃而谈,听起来十分有趣。
刘恭维的脸书户头,就以椰壳辫子头造型作为头像。至于慕娘部落的徽章,则选用了伊班族最典型的纹身“茄子花”作为设计概念。浏览慕娘部落的脸书专页,很明显的,其宣传以中文为主,说明刘恭维不忘初心,力图将原住民食物推广到华社。这将不止是跨族群的美食交流,也是文化交流,对砂拉越这个多元文化的地方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透过味蕾交朋友
慕娘部落开在砂拉越诗巫乌鲁新珠山,算是偏离市中心,营业成绩如何呢?刘恭维自认还要继续努力,他希望吸引更多诗巫华人到来捧场。倒是过去一年多来,陆续有外地游客摸上门,这点还是令刘恭维感到欣慰的。
慕娘部落尽管由华人所创,而且以中文宣传为主,但厨师却是一个道道地地的原住民家庭,和刘恭维的关系也如一家人。主厨大妈名叫Helen,是加央人;其丈夫Usin乃伊班人,是很讲纪律的退伍军人,负责掌理烧烤;儿子James,从Anak Borneo时期就跟随刘恭维。
“这些年眼见很多华人客户上门吃她煮的菜,而且留下正面的评价,大妈其实也感到很高兴。我们因此有很深的默契,她完全理解和支持我在做的事。”刘恭维说着时,我望了一眼在厨房里忙碌着的大妈,感觉得到她在做着一件快乐的事。
慕娘部落的梦——无论是刘恭维的,还是大妈一家人的——就是透过味蕾,拉近华族和原住民之间的距离。
可以一起吃饭的,就可以成为好朋友。所以赶快约一约,上慕娘部落吃饭去!
慕娘部落(Mak Borneo)脸书专页:https://www.facebook.com/makborn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