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妈妈带我去剪头发的地方,称为理发店。记得理发师傅会把一张特制的小凳子,摆放在看起来有点笨重的理发椅子上,这样我小小个子的高度就刚好让师傅理发。这是男性的“发廊”。而那时候的女性,去理发的地方称为“美容院”,它给我的记忆印象,就是浓浓的烫发药水味道,还有漫长的等待,老夫子和小叮当一般上会忠实的陪着我等妈妈。
今天的发廊服务不分男女,收费是过去的好几倍以上,服务也更加全面化,这也是时代潮流的消费需求吧!上个星期,我在网络新闻读到一家美国发廊的报导,引起我的好奇心,因为它虽名为发廊,却只提供“吹头发”的单一服务项目而已,但不是落得刻苦经营,反而业务日益扩张,成为发廊界的一颗奇葩,年收一亿美金的营业额。
在我的观念里,提供“完善”服务是经营者为消费者带来便利,也是一种商业竞争的优势。但在今天这个讲究专业的时代,好像这个观念开始起了化学变化,发廊不提供剪发、染发和烫发服务,只专注吹头发也可以闯出一个亮丽的春天来。
这个商业奇迹,从一位美国的全职妈妈的梦想开始。
Alli Webb曾经是个光鲜亮丽的发型设计师,如今成天顾着两个孩子,让她几乎失去自己的生活。这种精疲力竭的生活,刺激她年少的创业梦想。从小就是一头乱发的Alli,常黏着母亲要求将头发吹直。这个需求从小到大一直困扰着她,甚至激励她长大后进入美发学院就读,最后成为一位专业的发型设计师。
“如果有一间空间舒适、价格亲民,只提供吹发服务的发廊,哪有多好?” 因为这个简单的想法,Alli于是决定试试看。
而就如一般创业者向身边的人分享创业构想一样,她同样得到家人与朋友质疑的眼光,大家都认为 “只锁定吹头发市场” 的概念简直不可行!但为了证明自己的商业眼光,同时降低初期创业风险,Alli在2008年开始在家里为顾客吹头发,每次仅收费35至40美元而已。结果仅凭口耳相传,生意便超过她一人所能负荷。络绎不绝的预约终於让哥哥和丈夫出钱出力帮助她。
2010年2月12日,只提供吹头发的Drybar终于在加州开张。他们开张时保守估算,一天必须有20至30个客人上门吹头发,才能达到损益平衡。但没想到,Drybar开张的新闻随着电子报散播出去后,预约的电话此起彼落,短短八小时内,竟排满相当於六周的工作排程。
她曾在一次媒体访谈中表示,“女性的剪发周期通常很长,发廊收费又贵,导致我们几个月甚至半年才会上发廊一次。但女性出门逛街、约会、参加聚会等,都希望发型带有魅力,可以展现自我,且不需要拨出太多时间和预算在上面,Drybar就是看准这块市场。”
她以自身的需求为起点,加上对女性细腻的观察,成功在一向讲求洗、剪、烫、染、吹,整套服务的美发业中,进一步细分出吹头发市场,找到利基市场。
目前已在全美各地拥有员工3,000人,将近70间分店,也在英国伦敦开了第一个海外分店。Drybar以鲜明的黄色、白色做为每一家分店装潢的主视觉,显得时尚、现代、整齐而温暖,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商店形象。为了营造出如同Bar一般欢乐、放松的气氛,顾客来店可边饮用招待的白酒或香槟,边享受吹发服务,耳边听的音乐,则是经过精挑细选的轻快曲调。Drybar也开发出一道系统,顾客可以在任何一个分店,向任何一个设计师,要求吹相同的发型,充分做到客制化的服务标准。
在Drybar,还有另一个别出心裁的设计:将镜子放在顾客背后。如此一来,客人不会看到自己於吹发过程的狼狈模样,反而可以对着个人的电视萤幕观看喜爱的影集,或是专心翻阅女性时尚杂志,拥有片刻的阅读时光。当头发吹乾定型后,设计师再将座椅往后旋转,让客人面向镜子,迎接“惊喜时刻”!
她在接受媒体访问时强调,吹头发不是由我们所发明的,但我们提供了一个更舒适的环境与更佳的体验。就好像咖啡也不是星巴克发明的,但他们以咖啡为核心,营造出放松、舒适的饮用空间。Alli以星巴克为跨业标竿,说明Drybar为何能快速崛起。
虽然现在许多发廊也随着Drybar的脚步进入吹头发的单一服务领域,可是Alli并不感到担忧,除了独一无二的消费体验难以复制外,她看到了社群媒体如Facebook、Instagram带动的自拍风潮已成全民运动,越来越多人重视外型,吹发市场可望更加蓬勃发展。
无论街上开了多少间咖啡店,星巴克依然是星巴克,Drybar的目标就是成为美发界的星巴克。
她常说,Drybar的经营理念很简单,就是“专注做一件事情,并且把这件事做得最好。”对Alli而言,这件事是吹头发。对你呢?这“一件事”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