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主页 > 人文专栏 > 客家人,流浪的身份证。

客家人,流浪的身份证。

有一群人,从北往南流浪了两千年,越走身世越模糊,越走越步步心酸。

当年,历史老师告诉我们,这群人叫“客家人”,原本是北方黄河流域一带的人,为了躲避战祸和天灾,一路往南方迁徙,因此被称为客家人,意思是“到处做客”。

客家圆土楼。(图 / 蔡羽)

“做客”一说,说得客气,说得文明有礼,后来才明白实情可不是如此。数年前当我踏入客家人的土楼,放眼望去首先领会的是流浪者的悲戚调子。

在圆土楼各处走动,感叹这确实是伟大的建筑,巧妙的把家居、营生和防御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特殊的聚落。它最早出现在宋、元两朝时期,一般依山布局,巧妙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就地以生土、木材、鹅卵石作为建材,既节约又劳固,同时也兼顾美观和讲究风水。

土楼外观。(图 / 蔡羽)

土楼其实有不同的造型,最经典也比较近代的就是圆楼,也被称为客家围屋,面积最为庞大,防卫功能也最好。一般上,圆楼底层是厨房和餐室,二楼做仓库,三楼才是住家和卧房。每个小家庭或个人的房间都是独立的,再以一圈公用走廊连系各房间。

土楼建筑被世界发现,其实很偶然,也很有趣。1985年,美国人造卫星在福建拍到数目过千的圆圆方方的物体,呈蘑菇状,引起美国中情局的震惊,以为这是中国的秘密核基地。为此,中情局大费周章派出情报员,深入福建内陆去拍照,才发现原来这是福建土楼群,伟大的建筑这才被公诸于世,并且在2008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梅州的围龙屋。(图 / 蔡羽)

土楼建筑有精巧的布局设计,令人赞叹。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也透露客家人四海为家的心酸。在划地为界的农耕时代,大群客家人从北方初来乍到,肯定不受欢迎,那意味着北方人要来抢南方人的耕地。明白这点,就明白客家人远来不是客,比较可能被视为敌

也因此,客家人只能选择人迹罕至的穷乡僻壤,自成聚落。为了防止野兽,也防止当地原住民的突袭,想必早年的客家人穷尽心思,设计出这种便于集体防卫的独特建筑。

去年到访有“世界客都”之称的广东梅州,参观了当地客家传统民居——围龙屋。同样是土楼形式建筑,同样具有集体防卫的格局,几乎都背靠山坡而建,结构上以中间的正堂或堂屋为基准。

夯土工具。(图 / 蔡羽)

据知,围龙屋始见于唐宋,而兴盛于明清。一组围龙屋由几个围构成,可以住上很多户人家,而屋前几乎都有一个半圆形的水塘,据说是一种太极风水布局,意思是“陆上屋为阳,屋前水为阴”。

围龙屋也是属于土楼建筑,所使用的土墙有独特的夯土技术。这种以土造墙的工艺,有说是客家人从黄河流域带到南方的。

梅州的客家博物馆在这方面有详细的资料说明——“土墙一般选用粘性较好含砂质较多的黄土,有的还掺上粘土。不能直接使用生土,而是要把生土反复翻锄,敲碎研细,达到‘熟化’。有的还用‘三合土’即黄土、白灰、沙子拌合夯筑。有的土中还掺入红糖水和秫米浆,以增加土墙的坚硬程度。土墙墙脚用鹅卵石干砌,以防洪水浸泡。

梅州客家博物馆。(图 / 蔡羽)

读着馆里的资料,心里赞叹这些泥土砌成的大小房子,有者竟抵挡住千年的风霜雨露,至今仍稳稳站住。思索间,耳边传来一位老师的说话:“大家知道吗,我们客家人是一个刻苦耐劳的族群。”

围在老师身周的学生频频点头,我也点头。

是的,我是客家人。

Oh hi there 👋
您就是我们要找的人!

欢迎免费订阅一起吃风 My Easy Moment,提供人文旅游阅读内容,也筹办各类人文旅游活动。成为订阅者,每逢上载新内容或活动都会自动将讯息推送给订阅者,日后还可以享有特定优惠。
步骤很简单,只需输入姓名和电邮地址,就完成订阅手续。当然,如果事后觉得内容并不适合您,可以在任何时候一键退订。

We don’t spam!
Your information is strictly for our internal use only.

蔡羽
『一起吃风』企划总监。右手执笔,集文化人、媒体人、研究人、设计人于一身,对文化产业有独到见解;左手从商,累积多年经验,对市场具敏锐触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