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我们猫城开始冒出越来越多的手作创意人,而且当中有一些还是全职一心一意地在默默耕耘的。此外,民间也开始自主主办一些小规模的手创市集,以及一些手作体验工作坊或课程。这当中又以讲英语为主的群众反应最为踊跃。一向对艺文活动慢热的本地中文源流的群众则似乎仍然在门外徘徊观望。
对于手作手创风慢慢开始在猫城吹起起这件事,我是乐见其成。尽管此风姗姗来迟,迟到总比不曾来到得好。
我以为,一座城之所以精彩,不应只局限于老建筑、历史故事、美食等。这个城也应该能展露出它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以及对未来的向往。因此,想窥探一座城市人文风景最好的方法是既逛博物馆、老街老城区,也逛其商圈及文创区。
我们这座城,距离拥有一个文创区甚至只是一条文创街大概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这当中,撇开官方的后知后觉不谈,我们的群众对于手作手创的了解以及对本土手作人的支持仍然存在很大的进步与开发空间。
打个最简单的比方,我们手作人最常被问到的就是:为什么这么贵?当群众仍然把手作客制化作品和工厂量产的商品摆在同一个天秤上评比时,我们就知道手作人除了关起门来投入在自己的创作里,还更应该多走出去接触群众,去教育及推广手作的价值。
当然,手作创意人如果想要保有持续不断的创作力,制作出优秀的作品,也必须优先解决肚子温饱这个现实的问题。那么我们的城,有足够的市场需求去养活这些全职甚至兼职的手作人么?
此外,除了民间自主办的一些零零散散的创意市集以及一些精品旅店或咖啡屋提供场地摆卖作品或办手座课程,我们的手作人是否还有其它合适的平台去对外展示他们的作品及创意?我们的企业商家,能不能也多考虑与本土的手作创意人合作?
当然,作为手作创意人,我们也要时常倒回来问自己,我的作品有没有哪些特色特点去吸引群众支持购买?我有没有在自己的作品创作上精益求精?我怎么样提供更优质的商品及服务?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抛出的这些问题其实大多时候也不能马上就有答案。眼前虽然手作手创仍未能在猫城形成气候,但只要各造持续不断地努力,集思广益,我相信有一天我们一定能建立出一条属于我们的文创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