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电影经常出现的情节——有超强思考能力的机器人击败将它一手创造的人类,进而试图主宰世界。当然,编剧为了挽回人类的颜面,最后会让机器人功亏一篑,人类败部复活,电影完美落幕。
这些年来,这种剧情在现实中越演越烈,机器人像日本恐怖片的贞子般,从大小荧幕爬入现实世界,人工智能(AI)技术一日千里,人类落败已经成为隐忧。
上世纪的机器人是“蓝领”,在田地干活,在工厂就业;眼下的机器人不得了,有了学问,而且懂得思考,可以取代医生施手术,可以取代记者写新闻。不止如此,其实它还可以更聪明。
直接的挑战是,很多行业将消失,或者放眼皆是机器人。当然,新的行业同时在出现,然而汰旧换新的过程中,一旦淘汰的多于新兴的,问题就麻烦了,这正是隐忧所在。
近期我经常在思考这个问题,也思考我会不会在某年某月某一天,成为被淘汰的那个。我也想起过去我们常说的老话——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所谓“七十二行”,不过是象征性的约数,可以理解为“很多行业”的意思。真正有史可查的,倒是宋代《清波杂录》里记录的三十六行,那是中国唐代社会主要行业的分类统称。
先把机器人取代人类这事搁一旁,回顾一千多年前的三十六行,其实挺有趣。所谓三十六行,指的是——
酒行、肉行、米行、茶行、柴行、纸行、巫行、海味行、鲜鱼行、酱料行、花果行、汤店行、药肆行、宫粉行、成衣行、珠宝行、首饰行、文房行、用具行、棺木行、针线行、丝绸行、仵作行、驿传行、铁器行、玉石行、顾秀行、扎作行、皮革行、纲詈行、花纱行、杂耍行、鼓乐行、故旧行、彩兴行、陶土行。
从字面上,大多不难理解,比较需要注解的有几个,比如汤店行指的是点心店;宫粉行是卖化妆品的;仵作行是验尸官;驿传行是邮政服务;顾秀行则是刺绣的行业;扎作行较为模糊,大概是卖一些纸制品的;纲詈行是渔夫;花纱行卖棉花和纱布;故旧行是当时的旧货铺;彩兴行则是卖些鞭炮之类的喜庆用品。
梳理一下,不难发现这些行业都在,只是有者合并了,有者式微了,有者转型了,有者火红着。可见老行业不会被轻易淘汰,但是会因应时代变化而进行生态重组。
比如三十六行里头那个“巫行”,指的是巫医。在靠天地吃饭的年代,人们普遍信鬼神,一个人若病了,很可能就是犯了煞,一般都会请来巫医,又做法又开药,试图把病人治好。随着医学的进步,巫和医才逐渐分家,医生成了新行业,巫师则另有职责。
行业的出现、转变或消失,以过去的经验来说,依据的是市场需求和当时的客观条件。市场来到廿一世纪,人类的需求是什么?而人工智能作为新的条件,又将如何服务于人类?又或者科幻电影成真,机器人反客为主取代人类?人类面对这个局面该如何自处?马云不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人类智慧,因为“人类智慧与经验相关”。你认为呢?
比较明显的迹象是,创业和就业之间的界限将变得模糊,协作关系会更多于主仆关系。当然,这样的预测也仅止于预测,目前能做和该做的,大概就是不断加强学习——特别是人文方面的学习,同时关注科技发展,这是自我保值和增值的不二法门。